![]() |
豐衣足食 王森然/作 (中國嘉德供圖) |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不僅培養了中國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禮的精神風貌,而且使中國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上自朝廷的軍國大政,下至民間的日常飲食,無不是在禮的規范下進行,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有權威的制約因素。那么,有人會問,禮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關于禮的起源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不同的說法,十分復雜,盡管大家都認為禮的起源很早,幾乎在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之初,就可以看到禮的諸多形跡。然而,作為中國文化淵藪的禮,究竟何時何故而起,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禮源于宗教。當人類從動物界中獨立出來,為自己創造出人的世界的時候,人類也創造了一個神的世界,人的一切行為都由神來支配。由于這一原始觀念的影響,先民認為一切禮儀都與鬼神有聯系。
其二,禮源于對人的欲望的抑制。這種觀點以荀子為代表,荀子認為,人天生好利厭貧,追求耳目聲色,趨樂避苦,有填不滿的欲望。于是古代圣人就制定禮儀,抑制人的惡性,培育人的善性,使欲不窮于物,而能按照實際情況,各安其位,各享其有。這樣,禮就成了抑制人們欲望的法寶。
其三,禮源于商品交換。《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喻戶曉的禮節,也是人們交往的準則。
禮的起源除以上三種主要觀點外,還有“禮以義起”“禮生于理,起于俗”“禮源于人性”等多種說法,這些說法也符合禮制史的一些實際,因而也都能自成一說。這也說明禮的起源不是單一的。
禮是由傳統和習俗形成的行為規范。從人類早期的生活實際以及儒家經典《禮記》中的有關論述來看,我們認為,最早的禮儀,可以從原始人們的飲食行為中找出一些線索來。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這就是說,禮,最初產生于人們的飲食活動。中國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燒熟,把小豬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個坑當作酒壺,用雙手當酒杯捧著水來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當作鼓樂,好像用這種簡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從而得到神的庇護和賜福。這樣,最原始的祭禮也就由此產生了。《禮記》中認為原始的禮儀行為就是從人們的飲食活動中產生的,這便是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人要吃喝,以為神也離不開食物,所以要將自己的食物也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中國先民們想通過這種簡陋的儀式向神靈表達虔誠的崇拜心情,而這種紀念儀式逐漸定型化,并取得較為固定的社會意義時,原始的禮便從這里形成了自己的雛形。這里,我們將“污尊而抔飲”之類的儀式稱之為“原始的禮”,主要是肯定了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種源于飲食的祭禮,是中國先民順應自然生活的文化創造,中國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飯穿衣的觀念來構想諸神靈界生活的,以為祭祀就是讓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證大家平安。所以,“禮”與解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義也有相通之處,亦非巧合。人們通過飲食來祭祀神,表現了中國先民重視現實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關于禮的起源,國外的一些學者對此也有濃厚的興趣,其中以英國學者威廉·羅伯遜·史密斯的觀點影響最大。史密斯認為,圖騰制是由一種叫“圖騰餐”的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圖騰餐”是神與神的崇拜者之間“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張桌子上進餐,一起共餐本身,就是一種禮貌的表現。世界上許多民族禮的起源大都與飲食有關,這對于理解中國禮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說,《禮記》中“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與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說法有其相似之處。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人類關于禮的起源的認識與實踐是十分類似的。他們都認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密莫過于“吃的是一鍋飯”,如中國先民們就將那種分立門戶、自成一體的做法,視為另起爐灶、感情淡薄的表現,因而飲食筵宴就成了中國人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礎上,各種飲食禮節也由此產生了。
禮的發展是由簡到繁的,大抵一種禮俗的形成,最初總是簡單樸素,發之自然,毫無修飾。經過人們有意識地加工以后,才成為矯情虛偽的具文,離開原意很遠。《管子》一書中亦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說法,可見,知禮節或禮節較多的民族,都是古代經濟較為發達,衣食生活比較充足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