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王陽明就先從竹子上入手,但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禮拜,最后一口鮮血嘔出,昏迷不醒。經過這個事王陽明開始懷疑朱圣人的說法,經過后來出入佛道,在到“龍場悟道”,最后王圣人得出結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理和道都在我們的內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理即心,心即理”,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大家可能不懂,但王陽明晚年提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從這上面可以看出什么是格物。

王陽明心學提出這個“心既理”的概念,這讓我們看到了道的方向在那里。我的理解,首先理論要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中庸》講“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又如佛家說我們的本心就如赤子一般,只是被人的欲望情緒等控制,讓它蒙塵而看不到本心,而心學讓我們如何拂去塵埃,讓我們內心光明,從而“致良知”。


“中國最后一個圣人”,這個表述有問題。首先說王陽明是“圣人”,這個觀點還不夠準確。其次“中國最后一個”,這過于片面,今后日子還很長。“格物致知”是《禮記.大學》里的內容,不是王陽明的首創,大概意思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接下來才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從而治國、平天下。王陽明區別于其它儒學、心學的突出主張并為世人推崇的應該是“知行合一”。


阿彌陀佛,感謝邀請。王陽明的理論,主要有兩個論點:

知行合一

通俗的理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個理解雖然不能算是錯,但是只是對于“知行合一”四個字的淺顯的理解了。王陽明認為知與行本就是一體,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比如說看見美女心里歡喜,不是先看見美女,然后才去歡喜的;看到便便偏皺眉頭,不是先看到了,再立個皺眉頭的想法。再比如講孝,說一個人知道孝順父母,一定是他已經做出了孝順的事情,人們才會這樣認為的。就是說,知是內在的觀念,行就是外在的行動。知和行,是不能分開的。當然,理論雖如此,但做到卻很難。因為,人的特點往往是知和行并不一致,知是知,行是行。這就像一些噴子一樣,明明知道這個是真理,也要想方設法去貶低一下。另外,山人以為,這個知行合一,還含有一個意思,那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實內涵之一,否則你所不知道的事情你硬要去做,是根本不可能做成的,就更別提做好了。

格物致知

朱熹版”格物致知“: 萬事萬物都有天理存在,我們要努力尋找蘊含于萬事萬物中的道理,最后摸索總結出天下至理,最終成圣。說白了就是”格物窮理“王陽明版”格物致知“: 格為正,物為事。這里的事也不是事物的事,而是意之所在,意之所發,也就是心中之事,心中之物。所以王陽明理解的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王陽明認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說,我們都有成為圣人的潛質。格物也就是回歸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心中種種不正常的思想,欲望,情緒,觀念正過來。簡言之,朱熹向外尋求天下的道,王陽明向內向自己的心尋求。再說個額外的:存天理,去人欲。這在近代中國應該算是被誤解最深的六個字了。這里的"人欲”并不是指的人的欲望,而是指超出合理 、正當范圍的欲望。雖然說這個“合理”與“正當”很難界定。但是卻不難判斷的。比如說人餓了,一天吃三頓飯絕對百分百的正當,可是一頓吃個三五萬的,就不正當了。再比如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個是天經地義的,可是如果你娶一個不算,包了個二奶還覺得不過癮,再來個小三小四小五啥的,就屬于要去的那個“人欲”了。所以宋明理學家們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欲”是指去掉不合理的欲望,而不是所有人的欲望。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多多包含。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這一詞語最早見于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廣泛,這一段話,在孔子時代大概并不難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釋,孔門弟子對格物致知含義亦未闡發,這導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義時出現很多歧義,每個人都想依據自己的哲學傾向對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釋,這就使得在此問題上,真正出現了百花齊放局面。

宋代是談論格物致知比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馬光,曾專門作《致知在格物論》,暢述己意。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貴汩其智,貧賤翳其心故也”。從這種認識出發,他解釋格物致知說:“《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猶?I也,御也。能?I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他批評鄭玄說:“鄭氏以格為來,或者猶未盡古人之意乎?”司馬光強調要抵御物質生活的引誘,認為這樣可以保持一個人的高風亮節,不為物欲遮蔽自己的聰明才智。

此說當然有其不可磨滅之處,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他與鄭玄一樣,在此問題上都“師心自用”了。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別崇高的位置。朱熹認為,《大學》一書缺了對格物致知進行解釋的一章,他補上了這一章。朱熹增補的內容是:要獲得知識,必須考察事物,以求認識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識。求學者應該把心中已知的理作為基礎,進一步努力,以求達到認識的頂點。經過長期努力,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一切,這就是認識的頂點。

朱熹所說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會事物,包括讀書和待人接物。比如考察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忠誠于君主等等。陸九淵和王守仁認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認識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王守仁甚至認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這良知推廣到事物,就是格物。 在格物致知學說上對后人影響較大的是宋明理學,其中主要可分為兩派,程(顥、頤)朱(熹)一派和陸(九淵)王(陽明)一派。程朱等人釋格物致知為“即物窮理”,二程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若曰窮其理云爾。窮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窮則不能致也”。(《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大學章句·補傳》)這里的“即物窮理”,是要求人們運用已知的知識,深思客觀事物,達到自己內心的豁然領悟。它所強調的是一種內省式的思考過程。

宋明理學對“格物致知”的發揮,在后世也有人表示反對。例如顏元就公開批評朱熹說:“朱門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窮理,心里見得,日間做得,卻只是讀、講、論……其實莫道不曾窮理,并物亦不能即,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那曾去格物”。(《習齋記余·閱張氏王學質疑評》)顏元主張格物要親自動手,實地去做,不能離物而空洞地“窮理”。這樣的格物致知,有利于科學的發展。

實際上,因為格物致知學說具有研究客觀事物以獲取知識的含義,一些重視研究自然的有識之士也借用這一口號,賦予它新的內涵,用以闡發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這樣說過:“密翁(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搔首問》)王夫之所提到的“質測之學”,是方以智的創舉,它的中心內容是要求以實證方法研究自然現象。

王夫之認為只有質測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這賦予格物致知學說以嶄新含義,標志著這一術語已經進入自然科學范圍。 隨著明末清初科學技術的傳入,中國人研究自然現象的熱情也高漲起來。這時人們談論格物致知,很多情況下都意味著研究自然以獲取知識。古老的格物致知學說獲得了新生,成了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理論根據。清末翻譯的西方科技書籍,有些徑以“格致”名之。格致一詞成了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他所說的格致,就是指的這些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科學與西方科學技術合流過程中,格物致知學說以獨特方法參與并加速了這一過程,從而在科學技術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問題問的不完善,現將問題和回答分以下要點回答:

1、王陽明不是中國最后一個圣人,中國圣人很多,有些是隱士,有些默默無聞的做著利益眾生的事,有些身居高位,領導文化傳承,例子太多,不一一列舉。

2、要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太難,幾乎沒人做得到,除了菩薩,成佛之人。要理解這八個字,也很難,不過這是教理上的事,主推楞嚴經,楞伽經,成唯識論,金剛經,末癡學可以以文做答:



格物致知:是儒學非常重要的思想,因為王陽明是儒釋道集大成者.

王陽明一直修道家的長生術,同時他也研究佛家的經典,他提出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個思想與佛家的"明心見性","萬法唯心 境由心造"相似.

所以當時很多的理學家質疑他是佛家,并不是儒家,但是王陽明的思想應該是從孟子那里繼承來,到明朝儒家此時也已經借了佛家的很多思想.所以這時候的儒家不在是純粹的儒家,此時的儒釋道三家已經融合了,很多思想已經分不清彼此了.

王陽明的偉大之處是,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個人理解,王陽明應該算是唯一三不朽者,我想人們記得王陽明,很多的人是因為他的立功,因為他通過自己的理論,如此迅速的平定寧王叛亂.所以世間很多人學習他,我想很多的人是學習的立功,也許是因為這個,所以他的心學才會這樣快速的傳播,對于立德,立言,并不是王陽明擁有的最高成就.

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多的時候講究實用主義,所以如果可以快速的立功,那么我們就會愿意學習這些東西.就像現在改革開放一樣,因為西方的科學可以提高生產力,所以我們可以快速的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為我們開放的文化傳統,可以兼容并包.

格物致知,個人理解的應該是一個"誠"字,《大學》的主旨個人認為講的其實也是一個"誠".

"誠"字,我想在儒釋道三家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單純是那一家獨有.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發,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親,即事親之事,格之必盡。夫天理則吾事親之良知,無私欲之間,而得以致其極。知致則意無所欺,而可誠矣;意誠則心無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王陽明關于格物致知原文。格物致知即正心順理。正心三個階段 知善知惡 為善去惡 無善無惡。


儒家經典《大學》提出大學之道的八次第或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嚴格說來應是曾子根據孔子的講述所整理歸納而提出來的。

所謂格物,即分清事物的條理順序。格,這里是動詞,分格,觀察事物將事物或事理整體切分成部分或順序,這是格物。

通過格物以知事物的本末、終始、先后,以切近其中之道,稱為致知。

格物致知的思想強調了獲得真知應當首先進行實際的觀察,明確了觀察活動是獲得實踐真知的首要活動。這說明我們先秦古賢圣已經自覺意識到認識真理的恰當方法應是從實際觀察開始的。


儒家人老實本分,所以笨笨得說格物致知。別人一聽,也就沒幾個受其吸引的了,這即不玄,又不高蹈,平實得就跟山東煎餅卷大蔥一樣,誰個高看一眼?老子亦格物,佛法亦格物,只是皆聰慧也,不那么老實巴交地干巴巴說,要格物,老子格物完,才有大道廢,有仁義諸等等的流變出……才有無為道出,佛界塵根六識,無一不是自格物而知己之道。

諸子百家皆如此,格物而后百家之道出。

惟獨儒家,老老實實說,格物致知。王陽明格竹子不成,是他的器物稟賦不與竹配,神農即在眾草間發現其道……又怎么能說竹無道?

若說植物不可格,哪有釋迦菩提和彌勒龍華之約?!樹,古來就隱藏大密。枯守其竹,格物不出。釋迦坐菩提,思究萬物,而菩提證,你說他究竟是菩提證了萬物之道,還是萬物合了菩提道?

從未有一思一慮專在菩提樹上,但,得道時,就忽然而知此樹與萬物道合…………此樹不在萬物之外。

到了王陽明花開花落與人心之合時,大概那個時候,竹與花皆一如也。則昔時不可格竹,今反可格花,何故?笑話……

心已游萬物,道已出,格花格竹,隨意而也。

修道,不是道家寫來的那樣,仿佛有一個固定成型的物,在等待著你,惟你合了它,才叫證著。

老子自己也說恍兮忽兮,但是,到了老子傳道時,就以無為為專務……傳丹法時,就又以自己為正道真傳……仿佛你依著它修,就是得道……那么恍兮忽兮又算什么?

這全是自打臉的事。

若你問我,沒有修道一事,人人皆鑄道師,你來時,世間尚無劍,你心游萬物而以乾坤為砧木,鑄一道而出,則世間乃有一劍。

錘萬物如鐵,身以短長厚薄別,刃以鋒鈍異,如此,則世間鑄道者豈止萬出,我以為甚至可億出,劍劍殊異,道道不同,皆如劍師。

所以,世間不該有此老實本分詞:格物致知,不如就用我這偷奸耍滑的詞吧: 鑄道師。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儒家經典《大學》,是八條目中的兩條。從漢代開始,關于它們的解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繼承了程頤的說法)的解釋和王陽明的解釋。他們兩個人在這個問題上可謂針鋒相對。

王陽明的格物本質上是格心,而格心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正念頭,端正自己的意念。他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他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來,支配我們身體的是心,而心一旦發動起來就是我們的意念,但我們的意念活動有一個本質(即本體),他認為是良知。所謂物,就是意念所關涉的東西。從這個解釋中我們看到,王陽明把客觀上的物變成了我們主觀意念活動的內容,因此格物自然就是格心,即從根本上端正我們邪惡的念頭。所以他說“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因此王陽明是主張向內用功,強調在心上用功,這也是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的一大原因。

至于致知,首先我們要明確,這里的知就是“心之本體便是知”的知,王陽明解釋為良知。致知就是把我們生而具有的良知推擴出去,“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致良知,一方面是指人應擴充自己的良知,擴充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是指把良知所知實在地付諸行為中去,從內外兩方面加強為善去惡的道德實踐。

當然,在王陽明晚年的時候,他用致良知來包羅統攝一切概念和學說,諸如格物、知行合一統統可以用致良知來解釋。


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核心思想,王陽明的思想核心是心外無物,這兩個思想看似不同,其實都是殊途同歸。

朱熹的格物致知,強調由外致內,即用這顆澄澈如鏡的心,客觀的照見現象界,以期洞見現象界的真相,他的一首詩寫得明白: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方塘指我們的內心,一鑒開,是強調心靈品質,如一面明鏡。天光云影則指物,即現象界。這句詩教我們用一顆沒有污染的心去觀察世界。這樣做的目的是致知,這里的知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是洞悉真相后所具有的真知灼見。格物致知也和老子的”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類似。

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強調向內尋找,理也即智慧,他的觀點是一切的智慧都在心內,不必向外尋找,只需澄清自己的內心,真理自然顯現。他的觀點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感悟“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自圓滿……”是一致的。

世界的實相是一元的,一切的二元對立觀點都是人們頭腦產物,本是生存所需,發展到后來卻成了人類心靈的桎梏,一旦人的意識突破二元的枷鎖,進入一元意識,那么他徹底自由了,一切的生死、好壞、美丑、內外,都不會對他的心靈產生阻礙,他超越了一切矛盾,活在永恒的、自由的王國中。


謝邀。

首先,格物致知出自大學,不是王陽明。但王陽明早年確實在格物上下了很大功夫,這也都是有趣故事~

其實中國聖賢無數,有我們知道的也有我們不知道的,當代也有,難就難在常人認不出他們罷了。

我的老師說過一句話:今天的人退回2500年前,在孔子老子都還只是幾乎無人問津的凡胎時,有幾人還能認他?

放到今天也一樣。

人們搞不懂聖賢,認不清聖賢,就是因為人們的視角搞反了。

我的一個朋友總是堅持說,一個很厲害的人,一定應該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他看的就是外在。聖賢成就的恰恰不是這一塊,而在內在。

所以大學中才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外在的一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排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後面。所以,我個人認為,心學的心,指的當是誠意正心的心。心學,指的當是誠意正心的學問,也只有在這條路上,常人才可能修成聖賢。

我想,王陽明先生也是如此吧。


格物致知并不是王陽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大學》,是孔子思想體系的邏緝基礎。然而《大學》中卻沒有具體描述如何格物、所致何知?宋明諸子欲為往圣繼絕學,便繞不過這個坎,不得不勉為其難強解之。朱子認為萬物皆有一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乃至格盡天下之物便可總結出公理即天理、道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對孔子學說的闡釋,后人稱之為理學。王陰明早年也按朱子所言嘗試格竹子,結果失敗,還差點丟了小命!其后,認為朱子的說法行不通,即便格一物可行,格萬物如何可能?后經幾番死去活來終于龍場悟道: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格物即是格心。在此基礎上也提出了一整套對孔子學說的闡釋,后人稱為心學。

所以,所謂理學、心學本質上就是宋明后儒償試對孔子學說重新進行解讀而且未必是正解。許多學者將之定性為儒學的發展、完善乃至于“新高峰”皆是胡說八道。

其實孔子所謂格物是既格物也格心,心物本來不二。所謂仰觀俯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是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含義是什么?
【轉】陳聲柏:朱熹、王陽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較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釋,都在這里。
心學筆記:“格物致知”
朱熹王陽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較-兼論陽明學與朱子學的關系
修身之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石棉县| 博爱县| 兴化市| 平舆县| 卫辉市| 泽普县| 周至县| 鸡泽县| 墨脱县| 鸡西市| 武隆县| 宜兰县| 奉贤区| 图木舒克市| 贺州市| 离岛区| 安西县| 东海县| 资源县| 西青区| 乳山市| 阳江市| 平阳县| 平远县| 康保县| 化州市| 新乡县| 古浪县| 略阳县| 互助| 松桃| 北辰区| 砚山县| 曲阳县| 遵化市| 西盟| 安岳县| 内黄县| 崇仁县|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