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說,我想和你聊一個人,以及此人筆下的一張方。
這個人,叫張錫純。他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醫學家。嚴格意義上說,他是中國近代中西醫結合領域的創始人。
其中有一個,是他一輩子得意的方子:建瓴湯。
建瓴湯的原方,是這樣的:
生懷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懷地黃,生白芍,柏子仁。
用鐵銹濃水。別懷疑,你沒看錯,就是鐵銹濃水。中醫認為,這東西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此方能干啥?張錫純為啥得意它?它的名字,“建瓴”,又有什么含義呢?
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它就記載于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里頭。
話說有這么一個老婦人,醫案記載七十有四。
時常感覺自己,頭暈目眩,腦袋里頭疼得厲害。心中也是十分煩躁,總覺得身體熱乎乎的,兩條胳膊還發脹。
患者慕名求治于張錫純。
刻診,發現患者脈象弦硬而大。張錫純憂心忡忡地說,這是腦充血的前兆啊。
張錫純那個年代,中國人剛剛接觸西醫。他所謂的腦充血,其實相當于今天所謂的腦出血、腦血栓等腦血管病。
但是,普通的中國老百姓,自然不懂這個啊。什么叫腦充血?
這時候,張錫純果斷為患者書方一首。什么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建瓴湯:
吃了幾劑之后,患者覺得很好,不適幾乎消失。只不過,脈象依然改善不大。
但這個時候,患者鬧起情緒了:停藥。
但是,停藥一個多月以后,此人的毛病復發了。
張錫純說:“你呀,就是用藥不徹底。你吃我的方子,得堅持下去,我告訴你停藥,你再停藥。你自作主張,怎么能行呢”?于是,開的還是建瓴湯,和上回一模一樣。
這一回,患者算是徹底服了。她一連用了30多劑,不但諸證悉平,而且脈象恢復平和。一直到這時候,張錫純才說,你可以停藥了,以后不用來找我了。
果然,從那以后,此患病情若失,再也沒有復發過。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我給你敘述完了。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我們用今天的視角看,很簡單,就屬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我們現代中醫看,很多腦血管病患者,屬于這個證型。如果量血壓,往往發現偏高。對腦血管病來說,高血壓當然是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張錫純憑借當時掌握的西醫知識,認為這個狀態是腦充血之征兆,是合理的。
這個時候怎么辦?就得滋陰,平肝,息肝風。
生白芍平肝陽。生地黃滋補肝腎之陰。生赭石平肝降逆、重鎮潛陽。龍骨和牡蠣,善于重鎮斂攝,鎮壓肝風。懷牛膝,引血下行,緩解肝風內動頭暈之象。
在這個基礎上,配山藥、柏子仁、滋陰安神養心。
這就是基本的方義。
那么,什么是建瓴呢?建,在這里當傾倒講。瓴,當陶瓶講。建瓴,就是說把瓶子,從高高的屋脊上向下傾倒。這意味著什么呢?就是比喻此方可以讓患者的腦充血,如建瓴之水下行,從而轉危為安。這么說,你懂了吧?它是在比喻此方的功效啊。
總之,你記住,這個建瓴湯,是用來調治高血壓患者,腦中風前兆的方子。患者的證型,乃是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上擾、心神不寧。它在中醫臨床中,還是很有價值的。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感謝你的閱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