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復強調政德,認為政令、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高明,既能使人守規矩,又能令人知羞恥。孔子列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其目的就是為了強調德治的重要性。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注釋】
道,通“導”,引導、誘導、教導、疏導。另一解釋為“治理”。
政,政令、政紀。
齊,規范、約束。
免,避免、躲避。
恥,羞恥之心、是非之心。無恥,不顧忌羞恥。有恥,有羞恥觀念。
格,格除、革除,正、糾正,引申為歸化歸順、遵守規矩。
【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教導民眾,用刑法來約束民眾,民眾往往會為了求得免受懲罰而不顧羞恥;用道德來教導民眾,用禮制來約束民眾,民眾就會有明確的羞恥之心而遵守規矩。”
孔子所講的“為政”,不只是純粹談論政治,而是闡明政治原理。如果單純依靠政治體制、使用法制手段來治國理政,民眾一旦犯法就給予嚴處重罰,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為了逃避處罰,往往鉆法律漏洞。每當民眾成功逃避處罰,就會洋洋得意,認為其奈我何,久而久之就會不知羞恥。道家老子也認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有人說,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只重視道德,卻忽視了政令、法制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這應該從當時孔子所處的時代去看。春秋時期,各國都是以強硬的手段施行治理,普遍的方法就是刑罰。其結果卻是,290多年間,長年戰事頻發。“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民免而無恥”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結局是社會治理所不期望得到的。
德政是治國的根本。孔子認為,“刑”的目的是為了“止刑”,斷案量刑必須公平、公正、準確。一方面,可以使有罪之人畏懼;另一方面,可以讓民眾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懲惡不是終極目的,勸善才是最高目標。所以,孔子反復強調“為政以德”,要求以仁德禮義為本,來處理一切國家大事,逐步感化、教化民眾,引導民眾懂得并遠離羞恥,主動糾正不良言行,自覺遵禮守道,從而達到天下大治。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當下,我們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是要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最終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