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禮”都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古代宗法倫理社會,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所以“仁”顯得甚為重要。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
仁,仁德。先秦古文中主要有兩種書寫方法,一種“從人從二”,意指對他人應有仁愛之心;另一種“從人從心”,意指求己修身。這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個人道德行為的雙向規范要求。
禮,古代社會宗法倫理的內在要求,用于規范政治、社會和文化秩序。
樂,古代“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形式,也有明確具體的規范要求。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中間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
【譯文】
孔子說:“人如果不修仁德,他怎么能(規范地)實行禮呢?人如果不修仁德,他怎么能(正確地)運用樂呢?”
仁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禮和樂是其外在表現,所以樂也必須反映一個人的仁德。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禮的對象是人,是“人”根據自己的思想人為定義的行為規范。儒家思想認為,“人”存在于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是要以圣人的思想境界來認識世界、維護世界,進而享用世界。要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就要從各個方面進行修養修煉,逐漸達成仁的素養。而禮是成仁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一個人如果沒有不了解仁、不懂得仁,就絕對弄不清楚禮的意義,也就不知道如何運用禮。
“仁政”要由“仁人”施行,成就“仁人”需要在禮樂等許多方面持續修煉和深厚積淀。《論語·學而》篇中,“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強調孝為仁之本。禮作為人際關系、社會治理的規范,包含了“孝弟忠信”等所有人際關系和具體行為,由此也可推理出禮是仁之本。反之,仁又是禮之本,因為仁發于圣人之心,顯于圣人之行,成于圣人之制禮。周禮就是周公旦在損益夏、商之禮的基礎上,結合周文王、周武王的執政理念,經過周密思考制定而成,其根本就是出于仁。所以,孔子自始至終都在贊頌周禮,并終生為恢復周禮而奔走呼號。
在古代禮、樂緊密聯系,樂是用來為禮服務的,自然就發展成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禮樂”之說。一個國家如果能夠規范、正確地運用禮樂,政治社會就會秩序井然,始終保持安定和諧,人們生活就會充滿樂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不斷上升。
仁不能離開禮樂,禮樂也不能離開仁。沒有仁的禮樂是假禮樂,不講仁的禮樂最終是亂禮樂,就如“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徹”,就是假而亂的具體表現,其結果只能導致社會亂象叢生、政治腐敗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