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知其“走向”,便可四兩撥千斤...
中醫運用中藥,其實像用人一樣,不是機械化的沒味藥都固定用多少。這也是我一直不直接給劑量的原因,我給了劑量你用了,和你個人體質對不上,不僅白用還有壞處。
中藥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不止要了解性味,還要知道它的“走向”。
有的藥往上升,有的藥往下降;有的走五臟,有的走四肢;還有走上焦的、走中焦的、走下焦的……
簡單分類,其實也不難理解。
一、花葉升散
花葉升散,花和葉是升散的,它們在植物的最表層。比如藏紅花、金銀花、菊花等等,基本都是奔頭上去,清火、去痛、活血等。
二、凡子必降
子,是指植物的種子,比如萊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車前子、川楝子等,種子成熟后都要掉到地上,這是往下降,有潤腸的,有通下焦的。
三、枝走四肢
植物的枝丫好比人的四肢,比如:桂枝、桑枝、紫蘇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發麻,引經藥可用桑枝。如果因為受寒較深也可以加桂枝。
四、梗通上下
梗,就是植物的中間的梗子,也叫主莖,它是疏松營養的。所以說,莖是能升能降的。比如常見的紫蘇梗、藿香梗,在人體內能通氣、調氣。
五、根分三部
根部入藥相對復雜,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輸送養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須,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質偏往下走,解決下焦的問題;至于中間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問題。
比如當歸,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為當歸頭、當歸身、當歸尾三部分,當歸頭上行而活血,當歸身守中而養血,當歸尾下行而破血。
以上就是關于中藥行走步調的知識點,受篇幅限制,分享的也是比較粗淺簡單的。交流的意義更多,要明白中醫光知道一個藥的作用和性質還不夠,還得明白它的“行走步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