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和0.99只有0.02之差,但經過365次方后,最后的差距竟然高達37.77!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這就是著名的1.01法則和0.99法則。如果一個人每天都進步0.01,一年過后,你的實力就會是以前的37.8倍,如果你每天都退步0.01,一年后就會只剩下以前實力的3%。
在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如果每天都勤奮努力,最終會形成很大的推動力量;如果每天都偷懶一點,終究會失去競爭力。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進步渴望成長,但有時候又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辦法。其實,所有的成長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的,我們不需要逞能,一口氣吃成個胖子,只要不偷懶,保持每天精進十分鐘,長期堅持下來,成長和改變自然會發生。
在問題解決專家橫田尚哉的《拆解一切問題》中,除了每日精進外,還提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要有尺子思維 ,丈量問題的邊界,鎖定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時什么;剪刀思維,把問題分割開來,進一步地去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針線思維,把碎片化的問題串聯起來,創造性地重構問題;錘子思維,把之前疏忽了的問題錘實,再次錘煉解決方案;螺絲刀思維,擰緊大腦的發條,讓拆解問題成為一種習慣。
讀完全文,有些觀點對我觸動比較大,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朋友、同事說這些話:
“有沒有人知道這個方案到底該怎么寫呀?”
“有沒有解決類似問題的成功案例呢?”
其實,經常問出這些問題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
解決問題高手的口頭禪通常是這樣的:
“到底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是什么?”
“現在困擾自己的真的是問題所在嗎?”
看出兩者的區別了嗎?會解決問題和不會解決問題的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理解問題的角度不同。如果只是將需要解決的難題理解為是個需要解答的疑問,那必然會按照慣例處理問題,這種思維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地解決問題,就先從改掉自己的口頭禪做起吧!
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進行“頭腦風暴”,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并不會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這個詞最早是由奧斯本提出來的,最開始指的是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他指出了兩條原則,那就是“把判斷拋到腦后”和“追求數量”。
在批量生產想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貪多,不管是毫無根據的猜想,還是毫無條理的胡思亂想,即使是開玩笑,都要大膽地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要嚴禁評判想法的好與壞。
等到把想法全部記下來后,可以停止思考,這個時候就要開始進行判斷想法的優劣。
據說蕎面團要經過365次揉搓才能呈現出最佳的味道,但對于我們頭腦中大大小小的想法,我們也應該經過反反復復地驗證。只有不厭其煩地集中精力、刻意練習,雞蛋里挑骨頭,才能選出最優解決方案。
什么是飛石法則呢?如果只著眼于尋求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案,那可能永遠也達不到真正的目的,就像我們如果只選擇近距離容易踩到的石塊,看似解決了問題,其實并沒有發生飛躍性的質變,最終可能無法順利到達彼岸。
一個問題,不管是容易還是艱難,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勇敢地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讓我想到了華為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因為它敢于挑戰未知領域,舍得花力氣和金錢在研發新產品、開拓新領域上,最終實現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和不斷創新,順應了時代前進的步伐,從而實現了真正的飛躍。
拆書幫創始人趙周先生曾大力推薦這本書,他認為閱讀這本書至少可以幫大家解決50%的問題。正如勞倫斯·D·邁爾斯所說的至理名言:改變想法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這本書中的有些觀點是能對我們的想法產生觸動的。
不管是對工作、生活還是個人成長,都是一本可以帶給人很多啟發的書,推薦給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讀一讀,書里面還把精華內容做了思維導圖,如果沒有大量時間來精讀,那么看思維導圖也可以。
人生就是一場歷練,我們要面對很多難題。如何迎難而上,度過難關,走出困局,這本書可以給我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全流程,教我們把問題化難為易,拆解成具體的可執行的步驟,幫助我們養成化整為零的簡化思維,實現個人能力的迭代升級,破解人生一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