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報了珠心算班,每周末上一次課,周一到周五都要利用中午時間做練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以往都是我坐在旁邊陪著女兒一起,她做題,我看書。上一周因為有其他事情沒有督促女兒,她就坐不下來靜心做題,在客廳里看電視吃零食。結果上課前她讓我給老師說一聲沒有完成作業(yè)。
見到老師后我給老師說這一周沒有寫完題單,我沒時間盯著她,她自己也管不住自己,總想著玩。后來我反思自己,其實我也是在推卸責任,好像沒有完成作業(yè)問題就在于我沒時間盯著孩子,而且孩子自己也做不到自律。
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被一個原則深深打動,那就是第一個原則---積極主動。做到積極主動就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等待結果發(fā)生,再去找借口推掉責任。
在書中,作者把”積極主動“作為高效能人士的最基本的原則,他認為積極主動是其他好習慣的基礎,可見,培養(yǎng)積極主動的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積極主動就是人們以一種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面對一切,主動付出行動。也就是不管人們遇到什么樣的境況,都有自己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人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不是外界決定的,而是由選擇能力決定的;人們對待外界的刺激并不同于動物的簡單回應,而是具有獨特的天賦。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出生于奧地利,是美國神經(jīng)與精神病學教授,他曾在二戰(zhàn)期間被關進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與兄弟都死于納粹魔掌,只剩下一個妹妹,他本人也飽受凌辱,受盡酷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是在集中營里他并沒有被噩夢般的遭遇所壓垮,而是去設想自己從死亡營或者出去以后如何站在講臺上向學生講授自己慘痛的遭遇。在不斷進行美好想象和心靈的探尋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股強大的內心力量,這股力量足以支撐他超越納粹的禁錮,超越痛苦的折磨。
就是這股全新的感受被弗蘭克爾稱之為“人類終極的自由”。這也是弗蘭克爾發(fā)掘出人性最根本的原則---選擇的自由。
這種自由被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定義為積極主動的習慣。柯維認為一個成功和幸福的人是能夠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夠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麻煩和痛苦,都要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去采取積極行動,這樣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
正如羅斯??偨y(tǒng)夫人埃利諾·羅斯福曾說,“除非你愿意,否則沒人能傷害你?!?/span>
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是否快樂,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患得患失。正如消極的人總是看到自己沒有什么,而積極的人總是感恩自己擁有什么;樂觀的人選擇改變自己的習慣和行為以適應變化,而消極的人把不順歸于外界的打擊,抱怨懈怠。即便是得到同樣的一個甜甜圈,主動的人會去品嘗美味的甜點,消極的人會盯著甜甜圈中心缺失的那個洞。
是否擁有積極主動的習慣決定了我們讀過哪一種人生,是快樂還是痛苦,是主動爭取還是被動承受,是積極行動還是消極抱怨。
面對外界的刺激,動物通常是做出機械性的回應,即我們稱之為條件反射行為。但是,人類不同于動物,因為人類擁有獨特的選擇的自由,也可以說是人類所獨有的四種天賦。包括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和獨立意志。
自我意識,是我們能夠置身自己之外思考并觀察我們的好惡的能力,也就是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思考的能力。它類似于《認知覺醒》書中作者提到一種“元認知”的能力,就是對自己的思考和行為進行反思。
良知,即判斷對錯的能力。我們要明辨是非,才能夠做出正確積極的回應。
想象力,就是設想新機遇的能力。在前面提到的弗蘭克爾,就是利用自己想象力來鼓舞自己使自己戰(zhàn)勝逆境,獲得活下去的勇氣。
獨立意志,就是跳出所有影響因素之外去行動的能力。具有獨立意志的人抗干擾能力比較強,不為外界的條件和因素所限制,能夠做出理智的選擇。
在書中柯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每個周末都要從美國的亞歷桑那州飛往賓夕法尼亞州去看兒子在大學的橄欖球比賽。包括柯維在內的朋友都評價他是一個好爸爸。
這位爸爸解釋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曾經(jīng)很害怕繼父回家,因為總是打他。
當他長大以后,產生了一個想法,一定不要像他繼父那樣,要表達對孩子的愛。從那以后他就一直努力做一個好父親。
這位父親把自己在原生家庭里傷害轉型為把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這就體現(xiàn)了人類的四種天賦:他意識到虐待是錯誤(良知),同時設想自己以后要成為一種不同的父親(設想)。他能夠遠離那個環(huán)境作出清醒的選擇(獨立意志)。他選擇放下過去,不沉溺于痛苦之中,開始新的生活(自我意識)。
由此可見,選擇積極主動要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并用全新的方法去使用想象判斷,做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行動。
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積極主動原則,讓這個習慣為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呢?
1、主動的態(tài)度
首先,要采取主動
面對生活,我們要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承受結果。比如前面所講我可以擠時間督促孩子完成計算練習,而不是任由其他事情干擾,被動接受結果作業(yè)完不成就完不成吧。合理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規(guī)劃好作業(yè)計劃才是更積極主動的行為。
其次,變被動為主動
當外界條件影響到我們的處境時仍然要抱有希望去改變現(xiàn)狀。日本經(jīng)營之父稻盛和夫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遇到很多的困難,研發(fā)的新材料找不到銷路,他就帶著員工親自上門去推銷自己的產品,即便是一次次被人拒之門外,也不灰心,不放棄,最后終于找到了合作方,扭轉了危機。
比如,早晨上班或上學遲到,與其埋怨是孩子貪睡磨蹭而發(fā)脾氣,不如趕緊收拾出門更妥當。
再次,把“如果”改為“我可以”
被動的人總是說出消極的語言,就像“如果····就好了',“他把我氣瘋了','我就是這樣?!把酝庵饩褪俏覠o能為力,其本質就是推卸責任。換做積極的人會主動說出這樣的語言:“我打算···”,“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仔細聆聽我們的語言,它們是我們內心的寫照。當我們再說出一些推責的話語時,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說,試著改變說法。
2、把精力放在能力圈內
一個人把精力花在哪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關注點在哪兒。比如,我們通常都很關心工作、事業(yè)、子女教育、健康、人脈等等,這些都可以看成是關注圈。
而我們能夠做出的選擇和事情就是個人影響圈。通常我們面對的問題有三類,一類是自身的可以掌控的,比如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律的習慣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第二類問題是關于他人的,比如,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去影響孩子,通過共情去理解別人,打動別人;第三類問題是不可控的,比如無法改變的過去和無法預測的未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微笑接納,泰然處之。
但是,當我們做出選擇后,并不一定都能取得完美的結果,因此,我們同樣需要有能力正確應對錯誤。從失敗中跳出來重新開始才是最積極的態(tài)度,因為每一次錯誤和失敗都代表已經(jīng)成為過去。我們要做的就是放過無法改變的過去,從當下開始,吸取經(jīng)驗,重新上路。
把精力放在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上,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做出承諾,信守諾言,從當下開始慢慢改變。
結語:
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習慣,就要對自己負責任,對人生負責。我們要主動創(chuàng)造而不是被動接受;要當一個主導者而不是受害者;要成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要為設想而活,而不是為過去而活。
不管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是美好還是痛苦,擁有了積極主動的習慣就能夠讓我們看開、看透,付出積極行動,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也只有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才能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現(xiàn)狀,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