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霸氣女律師被15歲親生女兒活活勒死,為什么親生的女兒卻成了送自己上西天的黑手?
被殺女律師張揚是山東某事務所的業務骨干,曾多次被評選為先進個人、優秀律師。母親的優秀,也能看出她對自己的高要求和自律。
事發當天,張揚回到家中,女兒提議要為媽媽做按摩。張揚開心的躺下享受女兒的孝心。結果等來的是一條勒死她的繩子。
根據后續辦案人員透露,女兒殺親生母親的原因是張揚對15歲的女兒管束過于嚴格,引發了母女矛盾。
女兒就讀于青島超銀中學,今天高一。在勒死母親之后,女兒將母親的尸體裝入集裝箱,將家門反鎖兩天一夜。直到張揚的同事上門尋人,才發現這起慘案。
這起案件是很典型的親子矛盾。尤其是張揚屬于單身媽媽,孩子在單親家庭中的成長,會比普通家庭更困難一些。
在親子關系中,媽媽的這個角色,表達的是:溫柔、善良、包容和鼓勵;
爸爸角色表達的是:紀律、權威、尊嚴和管制。
所以在正常家庭中的孩子,她既能夠從爸爸身上學到社會秩序、規矩,也能夠從媽媽身上獲取到溫柔的照顧和愛。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循環。
當孩子被爸爸批評,有了情緒之后,會得到媽媽的安慰和鼓勵。這能夠讓孩子完成從經受挫折到心理復原的過程。
所以會有俗稱: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父母教養孩子的說法。
但從新聞中能夠看到張揚律師的家庭,是媽媽一個人支撐起來的。并且媽媽的業務非常出色,這就代表著她對自己就是高要求的人。
雖然不知道張揚丈夫是什么原因,從這個家庭中抽離。但如果是發生情感糾紛的話,張揚是個高自尊的人,有可能會有:“我一個人也能把女兒培養的很出色”的想法。
所以張揚會對女兒要求過高,對一個青春期的女兒來說,會有被控制和窒息感。(這或許也是女兒會選用繩子勒死媽媽的原因之一。她想讓媽媽也懂得這種窒息到無法反抗的痛苦)
從女兒和媽媽的合影來看,兩個人也有過母女和諧的快樂時光。但有可能被青春期的沖突消耗殆盡。
媽媽事業有成,律師也是很繁忙的職業。所以能夠耐心跟女兒坐下來談心的機會相對比較少。所以猜測張揚對女兒的管教更加偏向于“父親式”的。也就是用做規矩和懲罰為主。
家庭失衡,讓女兒的情緒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女兒只能用自己能想到的、極端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擺脫困境。
如果張揚能夠早一步看到女兒的內心變化,及早干預,說不定能夠避免這起慘劇。
雖然女兒是未成年人,還不入刑法。但她親手勒死母親的行為,會使她一輩子受到道德的譴責。這座沉重的十字架,從那刻起就壓在了她的背上。而張揚也永遠的離開了人世,至死也沒想到自己會是這個結局。
近年來,子女殺害父母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中山市沙溪鎮云漢村18歲女孩齊萍萍(化名)將父母雙雙殺死并肢解。父母的尸塊足足裝了42個黑色垃圾袋。鄰居聞到了“奇怪的味道”后,向房東莊先生反映。
莊先生想起齊萍萍說過父母回老家了,擔心小姑娘一個人住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房東莊先生就拿了鑰匙開門。
緊接著看到的一幕,讓莊先生嚇到腿發軟。房間里黑乎乎的一片充滿著惡臭。齊萍萍倒在床上酣睡,身旁還放著光亮的銳刀。莊先生立馬報警,警察打開垃圾袋發現是人體尸體,從頭到腳被殘忍分尸。
此時,齊萍萍已與被害父母的尸塊共處了四天。
齊萍萍向警方交代,殺害父母的原因是爸爸患上了腦血栓無法工作,媽媽又沒有收入,所以父母感情不和,總是吵架。當天父母有很激烈的爭吵,自己受不了了,大聲呵止。之后爸爸就不說話了,但媽媽仍然絮絮叨叨,這讓齊萍萍很受不了。
于是,齊萍萍就用塑料袋套在媽媽頭上,用繩子把媽媽的手捆起來。沒想到半小時后,媽媽真的死掉了。生病躺在床上的爸爸一個勁的勸齊萍萍去自首。齊萍萍想著:反正媽媽已經死了,不如大家一起死吧。第二個塑料袋就套在了爸爸頭上,把爸爸也悶死了。
之后齊萍萍去超市買了大刀和錘子、垃圾袋,將父母的尸體肢解,想著找機會把尸體分批丟掉。
后期齊萍萍提到被人難以理解的殺父母行為時,她說道:“父母過得太痛苦了。我也很痛苦。我想要結束這樣的痛苦”。
從孩子的想法來說,如果張揚的女兒是為了把自己從媽媽的控制中解脫出來,齊萍萍則是想幫助父母告別這種痛苦的生活。
最終,中山市中間法院判處齊萍萍死刑,緩刑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生權利。而令人嘆息的是:季萍萍在庭審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被父母收養的孩子,并不是親生的。
養父母的大恩,她是沒法報答了。
從這兩個案例來看,動手殺人的孩子,都存在沖動與無長期規劃能力的狀況。
這或許也與青少年前額葉發育不成熟有關。前額葉是大腦中一個負責行動規劃調節和審核的系統。他能夠讓人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長遠規劃。
那么案例中的兩個孩子,在殺死父母之后,都選擇退縮在家中。其實她們并沒有冷靜處理后續的能力。當她們在進行極端行為的時候,她們也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怎么安排。
這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特性。
對于父母來說,辛苦帶大的孩子變成了白眼狼,讓人感到很絕望。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要從準備要孩子的時候,就開始補充相關的知識。
否則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實一些問題已經固化,很難進行扭轉。
對于一些原生家庭比較好的家長來說,在親子教育方面,會更輕松。因為他們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已經學習到了應該如何教養孩子。
但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自己本身也有很多傷痛的話,可能會出現代際傳遞。
對于新生兒來說,在出生前就會受到母胎情緒的感知影響。而一個人的情緒韌性和抗壓力,都是在原生家庭中養成的。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在決定成為父母之前,的確需要做一番思量。因為如果自己還帶著創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是心力不足的。
就像張律師,是高成就人士。但這并不代表她的內心沒有困頓和痛苦。當她在與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她是否能自我消化不良情緒?或者她是否有個人可以為她分擔,聽她的傾訴。
一般來說,原生家庭好的父母,婚后夫妻的情感也會更穩固。因為這樣的個體,情緒復原力好。所以,了解一些原生家庭的知識,不僅能夠幫助解決自身的內心問題。在親子教育上,也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