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趟,遇見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見面了。” 這是一名上海南匯14歲的女生,學習成績優異。從遺書的細節中,能夠看出孩子性格細膩,懂得為他人著想,但是她卻對人生失去了希望。
在她離開人世前,還在為家里人考慮。懂事的讓人心疼。
“桌子上是我能拿得出手所有的現金,你們說壓歲錢同意給我三萬,我不要了,全歸你。手機也不要了。微信的錢,全給你們了。我不會賴在家里把房子變成兇宅的,把奶奶接過來一起住吧。別整天去那種地方旅游被人家騙錢。”
具體讓孩子喪失對人生期待的原因,我們從她的遺書中可窺一斑。
“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只要毀掉一個人的童年”。
“你們說不指望我,我相信你們。我是帶給你們榮譽的人,是你們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當孩子父母,看到遺書時,心里的沖擊必然是劇烈的。是孩子心理太脆弱,還是父母的感覺太遲鈍了呢?
事實上,大多數選擇輕生的孩子,在實施前都會有各種不同方式的求救訊號發出。但很可惜,家長很難識別出來,甚至有時非但無法幫助到孩子,還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那么,作為家長,如何才能敏銳地察覺孩子的心理失衡呢?
青少年的能力不如成年人,當他們想要從痛苦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時,他們的選擇項很有限。
第一步:想要逃離困難情境。例如:不愿寫作業,然后發展為不愿上課,不愿去學校。
第二步:退居在家中,開始出現明顯的抑郁或焦慮情緒。當家長或老師,再給予壓力后,孩子會開始出現自殘自傷的行為。
第三步:發展為心理障礙,或走極端。
其中比較明顯的訊號是:自殘自傷。當你發現孩子有這類自我傷害的行為時,你要去理解這是孩子在用無聲的方式哭喊和呼救。
父母最大的困惑是“我的孩子為什么要傷害自己呢?” 比起我們當年,現在的孩子不愁吃穿玩樂,比我們當年幸福太多。他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青少年自傷,在給自身帶來較大損害的同時,也給父母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這會讓老師和父母感到無力應對,從而產生憤怒,對此采取了錯誤的應對方式是:羞辱、批評、責備。他們不是不想提供幫助,而是不知道應該如何才能幫到這些自傷的孩子。
若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加上壓力性生活事件(包括家庭問題或個人的痛苦),將使得孩子更容易自傷。
自傷,往往是輕生的前奏曲。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自傷的行為,一定要予以重視,并正確處理。
那么如何來理解“自傷”這個行為呢?
自傷主要是一種情緒管理障礙,一般是借用這種方式來消解痛苦情緒,或是做自我懲罰。也可能是青少年尋求刺激或是控制他人。
不論孩子的自傷是出于哪一種需求,家長需要先能夠發現孩子的自傷行為。以下這些,都是家長可以注意的要點。
自傷的預警信號:
身上總有不明傷痕;
總是穿長袖,從來不會脫下來;
披著或穿著寬松的衣服;
帶腕帶,永不摘;
發現可以用來實施自傷的工具不見了,或是被放在不易被家長發現的地方;
需要長時間獨處;
社交活動明顯減少;
發現血跡;
睡眠和飲食發生變化;
對日常娛樂失去興趣;
避免露出胳膊和腿,即使在體育課、游泳或炎熱的天氣時;
自己洗衣服;
學業成績下降。
對于孩子來說,他是存在矛盾的。他既會隱藏自己的傷口,又希望父母能夠關注到他的異常。如果父母未曾察覺,也會令孩子感到失望。
此外,自傷,不同于“割傷”。因為行為背后的意圖有著極大的不同。自傷是帶有自我毀滅想法的行為。這也是為什么父母需要特別留意這個行為的原因。
自傷行為,常發生在青春期。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認同,尋求更大的獨立性,向成年人過渡,且常常會面臨來自學校和社會環境壓力的特殊時期。所以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障礙高發的年齡段。
他們受同齡人的影響很大,或許曾目睹同齡人實施自傷,或是被建議嘗試以自傷來降低內心的焦躁與壓力。
肉體的創傷,可以讓大腦釋放出內啡肽,一種疼痛抑制神經遞質。而身體上的疼痛是對情緒痛苦的一種轉移。實施了自傷之后,身體會進入崩潰、精疲力竭后的恢復期。這種低落的連鎖反應和高強度的興奮一樣會令青少年上癮。同時,這類青少年也存在想要傷害自己的欲望。
當青少年傷害自己的次數越多,“壓力+自傷=放松”的大腦回路也就變得越強。自傷行為就必備了“成癮性”。
一旦自傷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它就會與某種情景或感受緊密聯系在一起,并成為年輕人在面對這種情景或感受時的第一反應。如果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一旦青少年遭遇了悲傷或感到壓力大時,自傷就會成為他們的第一反應。他們會對自傷所引發的恐懼和疼痛變得麻木。
實施的自傷越多,自傷者的疼痛閾值就越高,自傷者可能會去嘗試程度更嚴重的自傷。
在理解了自傷行為的心理學意義后,我們來看看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容易接納同齡人的意見。所以你可以請孩子的好朋友,或是年輕家教老師,作為朋友來幫助他。
作為朋友,正確的幫扶方式:
1. 傾聽并關心他們的感受,然后繼續談論正常的事情;
2. 一起做正常的活動;
3. 如果你擔心他們的安全,可以和家長和老師談談;
4. 不要做“不把這件事告訴成年人”的承諾;
5.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如果你感到有壓力,和成年人談談;
6. 鼓勵尋求專業支持。如果他們還沒有的話,你可以和他們一起去找學生心理輔導員,幫助他們邁出這一步。
7. 和朋友約定。如果你擔心對方的安全,可以聯系一位成年人(需雙方都同意此人)。
8. 如果收到一條令你不安的信息或圖片,拍下它,然后聯系一位成年人。
作為朋友不應該做的:
1. 嘗試扮演他們的父母或參謀的角色;
2. 逼問或要求他們談談自傷;
3. 強迫他們和成年人去談;
4. 添油加醋地與其他朋友談論此事;
5. 向其他朋友展示自傷文本或圖片;
6. 輕視他們或他們的自傷;
作為父母,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要避免的說法是:
1. 你這樣做,一定是你出了什么問題;
2. 我想你這樣做,是為了引起某人的注意;
3. 如果你不停下來,你將會被懲罰;
4. 很多人在生活中經歷過不好的事情,但他們都沒有自傷;
5. 你會把自己弄進醫院的,甚至更糟;
6. 現在,你告訴我,你把刀片藏在哪里了?
7. 這種情況持續多久了?
8. 我知道你的感受!
9. 應該是你的那些朋友這么做,所以你也學著這么做;
10. 你為什么要自殺?
家長可以使用的談話點:
我最關心的是盡我所能支持你,這次談話就是要幫我做到這一點
你一天什么時候最難受?此時作為你的家人,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你?
你睡得怎么樣?
你愿意去看醫生嗎?
你愿意跟我談談自傷的感覺嗎?你還會和誰談這一些?
有什么我能幫到你的事情嗎?
家長可以使用的干預策略:
方法1:表露你的求助,為孩子做個示范
我真的很擔心你,如果不給你提供一些額外的幫助,我們會覺得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
方法2:建議一個試用期
我覺得這個方法會有用。要不然你先試試看。不行的話,我們再想方法。
方法3:作為一個家庭來處理事情
這是一個我們都要承擔責任的家庭問題。
方法4:激發青少年的同情心
你能幫我去咨詢嗎?媽媽看到你這樣,心里很焦慮,你幫我去咨詢一下心理醫生。有時候,為別人做事比為自己做事更容易。
方法5:做出家長范
作為你的家長,有些決定我們必須要做。這是我需要為你做的一個父母該做的決定。
方法6:嘗試將治療正常化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支持,這其實很正常。
方法7:給孩子選擇
看看這些網站。這些心理學家中有適合你的嗎?
方法8:敞開求助的大門
我想這對你來說很難開口,但我想讓你知道,如果你準備好了,我就在這里。如果和我談太難的話,我也很高興你能和你選擇的咨詢師談談。
以上是比較系統的一套干預措施,但具體實施起來,需要家長有更多的專業度和耐心。
如果你想更多掌握關于青少年自殘自傷的干預方法,《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這是一本面向自傷青少年父母的實踐方式指導手冊。書中會詳細針對以上干預流程進行講解,為不知所措的父母們提供了最簡潔清晰的行動指南。
本書的作者:米歇爾·米切爾,是教育家、作家和獲獎演說家,擁有20多年預防及應對青少年自我傷害的經驗,其相關論著被自傷青少年的家長和專業人士譽為“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