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吃出來的癌,全球一半患者都在中國!只因3個吃飯習慣,第一個最易「激活」癌細胞
吃和很多病都有關系,或者也可以這樣說,很多病都可能是吃出來的!拉肚子、上火、痘痘肌……這些小毛病就不多提了,說了你也不會放心上,因為它們的殺傷力小,弄不疼我們,不疼就很難長記性。癌細胞也可能是吃出來的,今天來談談和吃密不可分的一種癌癥——食道癌,聽名字就知道,吃和它是拖不了干系的。提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在我國的發病率尤其高。據《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發表的一項統計研究表明,全球有一半的食道癌病例發生在中國。全世界有二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按照正常的比率算,我國的食道癌患者占比應該約為1/230,百分比約為0.43%,而實際的數字(50%)卻遠遠超過了這個數!這讓人不得不感慨,為什么會是中國?!
呼呼哈哈地對著空氣,不停地用手在嘴邊噗嗤噗嗤地煽,或是搖頭晃腦,雙手無處安放,雙腳在地面直跺,旁邊的人問,“怎么了?”,一時不能發出聲,只能比個手勢,隨后才來句,“燙著了!”。
冬天,吃個烤紅薯,突然停下來,手無意識地放在左胸膛,“燙著心了”,但過會兒,卻又好了。泡茶,水要開,不然不出味兒,喝茶,要趁熱,不然涼了不得味兒,呼哧呼哧吹吹,吹開漂浮的葉子、雜質,緊接著就上嘴喝上了。食物、茶水熱乎地吃、喝才得勁,這當然沒毛病,但熱過頭卻也不好,容易燙傷食道粘膜。粘膜就好比食道的“皮膚”,隔離外界的細菌,有保護防御作用。“皮膚”容易被劃破、割破,也容易被燙傷。食物太糙、太硬,吃得太快,容易劃傷食道粘膜,吃得太燙則會燙傷它。超過50℃的食物,會讓我們感覺到燙嘴;超過65℃,就會燙傷食管粘膜。如果食管粘膜反復被傷害,它就會進入長期自我修復狀態,發生慢性炎癥。實際上,食用熱飲與食道癌前病變發生之間的關聯已被反復報道,但卻從未被大家真正重視。生活上,迎難而上很好,飲食上,迎“熱”而上很不好,不燙嘴是健康的標準。新鮮蔬菜、魚肉固然好,但腌制的也別有一番滋味。腌制的白菜,紅彤彤、黃燦燦,酸辣爽口,吃起來咯吱咯吱響……就這,泡菜國(韓國)還搶著說是他們國家的特產呢,找誰說理去……徽州臭鱖魚,魚肉緊實,味道濃郁,聞著臭吃著香;金華火腿,一片一片的晶瑩剔透,煎蒸炒,怎么做都不會失了風味。腌制食物不合理的時候,容易產生過多亞硝酸鹽(蔬菜類)或N-亞硝基類致癌物(魚肉類)。亞硝酸和蛋白質分解產物發生反應而產生N-亞硝基類致癌物(比如二甲基亞硝胺、二乙基亞硝胺等)。而長期食用腌制食物,會增加消化道癌癥的風險。腌制食物是不需要什么技術的,懂點皮毛的都會做,小編的奶奶、媽媽、大姑、小姑……都會做。一個瓷罐子或玻璃罐子,新鮮食材放入,加鹽,密封就可以了。反正又不是拿出去賣,應付家里幾個人的口食綽綽有余,能出什么差錯呢?無非是鹽放少了,淡了,或是鹽放多了,咸了,這都不耽誤吃。而恰恰是人人都會腌制,埋下了潛在風險,容易出現亞硝酸鹽超標。按我國食品安全標準GB2762,蔬菜制品的亞硝酸鹽含量應當控制在20毫克/公斤之內。1.一般來說,腌菜到20天之后亞硝酸鹽含量已經明顯下降,一個月后是很安全的。2.添加鮮蒜、鮮姜、鮮辣椒、維生素C等均可降低亞硝酸鹽的含量。3.如果你還是有些擔心亞硝酸鹽,可以用水浸泡的方式去除,因為它是易溶于水的。我國華北太行山區、陜豫鄂秦嶺和鄂豫皖大別山地區、閩粵贛交界地區、廣東潮州地區被認為是食道癌的高發地區。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要么愛吃腌菜,要么愛喝熱茶,這些飲食習慣都是關鍵的致病原因。煙酒是很多癌癥的致癌因素,不光光是食道癌,煙酒是全球人的嗜好,不單單是中國。煙草中的致癌物質可能隨著唾液或食物,下咽到食管或吸收后,作用于食管引發癌變。酒精,特別是60度以上的高濃度白酒,對食管黏膜的傷害會更明顯。食道癌的病因雖然不是十分明確,飲食、基因、食管病變都可能是“導火索”。不過,數據給出了最直觀的結果,我國的飲食習慣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國食道癌的高發病率這一結果。早發現、早治療對食管癌的治療至關重要,篩查是早期發現、預防和控制食管癌的有力措施。2020年,癌癥權威期刊《Cancer》發表的研究表明,一次內鏡篩查,可使食管癌風險降低超過40%。《中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專家共識意見》指出,符合下列任一危險因素者,都是食管癌篩查的目標人群。1.出生或長期居住于食管癌高發地區的人群;
2.一級親屬有食管癌病史,有家族史的人患食管癌風險較高;
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病變,例如一些食管、食道的炎癥和潰瘍;
4.本人有頭頸部腫瘤病史的人群,可能發生轉移,引發食管癌;
5.有吸煙、飲酒、熱燙飲食、進食過快等習慣的人群。上述5類高危人群,應該每年都進行內鏡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在這5類人群當中,平時就要留心觀察早期食道癌釋放的一些關鍵“信號”。總是出現上面這些情況的時候,最好去醫院做個檢查,特別是有家族腫瘤史的人,更要重視起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