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這句話是,張仲景成為醫圣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家族在這個時期,很多人得了這個病,有兩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而這三分之二中,竟然有70%的人死于傷寒這個病,所以才使得他去學醫,也便成就了這一位偉大的醫學家。
首先,我們要了解,醫圣,是誰?然后,要知道他為什么要當醫生,接下來,我們要知道傷寒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在我們華夏7500多年歷史中,我們的先輩從叢林中走出來,群體而居。 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 有過一次次的受傷、流血,最終在有意與無意中,發現了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對人類的一些傷痛,治療的作用。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一例例的試驗,最終被確定了有效。 從而記錄保存了下來,終于在約四千年的自然觀察和體驗中總結出了經方,而這些精華是咱們中華先民用無數血淚換來的,其中還有很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用生命踐行著醫道的嚴謹。
中醫第一本本草專著叫《神農本草經》,一共記載了365味藥。這符合了老祖宗一次次觀察,日月輪回,最終以年為紀的理念, 道法于自然,一切向自然學習。
而神農氏本人,因為遍嘗百草,最后中毒而死,為中醫科學付出了生命。 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先民在不斷的嘗試與親身體驗中,幾乎都是用單一的藥進行治病, 這樣的效果有時候也會差強人意。
他同時也是烹調的祖師爺, 是廚師的祖先; 他由于有著最敏銳的嗅覺與味覺,所以在飲食文化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這個人最終通過醫學的研究,用他烹調飲食的方法對各種中草藥進行了組合試驗。并應用于治療,自此中醫方劑學開始形成 。
他所著成的《湯液經》正是這樣的專著, 由于年代久遠、戰亂紛陳,最終這本書沒能完全流傳下來, 到了周天子的時候,由于周朝經過周文王的教化,社會秩序制度相對齊備合理, 其中對于醫生的分級考核制度,也非常的完善。正是由于有這個土壤,無形中保齡促成了中醫文化的興旺發達。
在這一時期,各個醫生都進行著相應的學術經驗總結,不斷的修正,完善而這些理論,終于在一千年之后的漢代, 由一批優秀的醫學工作者以問答的形式,結集成為一本中醫指導性專著,它就是《黃帝內經》。
由于那個時代人們的淳樸,不以個人名利作為追求,所以把他們的心血,托付在一個上古先祖的名下,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黃帝內經》相當于今天的優秀醫學論文集,而并非出自于黃帝之手。《黃帝內經》分為上下兩卷,所以很多人也把內經稱為九卷。
漢朝,是中國歷史所在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時期,但是強大便意味著領土的兼并,活動更多,戰爭也便更多。對環境有著很大的破壞,死傷也便會增多,這些傷亡所帶來的細菌,也便給了病菌感染傳播的機會也相應更多。 這樣的背景下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這個時代名醫輩出。雖然大多數名家的作品并沒有流傳下來,這個與東漢末年戰爭的持續有關,所以扁鵲、華佗、仲景、均出自這一時期。 扁鵲就是那個提出上工治未病, 強調預防醫學的人; 華佗,傳說死于孟德之手沒能留下專著,而現在流傳的《華氏中藏經》為托名假作,有些理論有違于醫學常理。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著傷寒論的原因,前面講得很清楚,因為族人大量的死亡,促使了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引用了《內經》《湯經》《胎臚》《平脈法》等。在他之前的醫學專著,加上自己的臨床實踐,合成了《傷寒雜病論》共16卷,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這本書,在當時也沒能流傳下來。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是中國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公元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當時,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不久,原書亡失。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相當于今天的衛生部長)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并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
《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茍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于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里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之后,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并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唯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象,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醫圣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后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著作之一,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是中醫學習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既S非典之后,新冠狀病毒(2019-nCov)“橫空出世”,為2020年的中國新年添了一把堵。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的同時,面臨的仍然是沒有特效藥的尷尬,中醫界躍躍欲試,有很多經驗方流出,卻始終沒有權威性的良方。診療方案已經出到第五版,而中醫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在這樣的緊要關頭,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人,一個2000多年前就與流感病毒打交道并為后人留下寶貴經驗的人,他就是被我們尊為“醫圣”的張仲景。意大利新冠肺炎爆發后,我國援助了大量醫療物資,其中包括兩種草藥: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這兩個藥方,出自于將近2000年前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什么是傷寒?
傷寒不僅僅是感冒,首先我們要知道傷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其次,傷寒是太陽病的一種。外感,就是傷寒論,把病分成三個原因:
一是,感受了自然界中的一些致病因素,包括環境造成的,這類叫外感;二是,發自身體本身的,包括因為情緒,喜怒失常,飲食,房事不節,生活起居失常引起的,叫內因;三是,受了外傷,毒蛇猛獸,刀槍摔倒等,叫不內外因,這是致病三因。所以三因是什么:外因,內因,不內外因,這就是致病的三個因素“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傷寒”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這里所說的外感病是指風、寒、暑、濕、燥、火,乃至包括疫癘之氣等。外來的邪氣傷人以后所發生的疾病統稱叫做外感病。
外感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發熱,所以我們常常要把這個概念寫成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這個“熱”字不是指邪氣的性質,而是指這類病癥是以發熱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來邪氣所導致的以發熱為主要特征的證候在古代都叫做“傷寒”。
大家說了,“寒”不就是寒冷嗎?為什么“寒”可以代替風、寒、暑、濕、燥、火之氣等所有的邪氣呢?因為“寒”字在古代有一個廣義的含義就是泛指邪氣。
傷寒,顧名思義。但是,凡是外感病,一定有發熱出現即使像傷寒論第三條所講,或已,或未, 這個或未,正是強調,一定要發熱,只是未發。一切外感病,均有發燒現象。
《傷寒論》以六經辯證為指導思想,全文強調了一個詞:隨證治之,由此《傷寒論》是一本辯證論治,是依隨疾病始發變化而及時采用有效方法針對性治療的一本臨床醫學指導專著的書。歷史上定位為:方家之祖,而仲景本人也被尊為醫圣。
在西醫的治療理論中,只要是一個病名,就是用一種藥去治療。這個在今天的術語定性上,叫作群體化治療,他不管你病人瘦弱肥胖,存在什么其它情況沒有,就是一個方案通治所有人,這樣的方法,固然有他優秀的一面,但也有不容小視的負面作用,往往是以犧牲其它器官或物質來作為代價的。
而中醫,在《黃帝內經》及《傷寒論》的指導下,強調的是因人而異,隨證治之。這就充分的考慮了人體的高低胖瘦,考慮了病人的壯、弱、虛實、不同季節、不同地方等因素。針對單個體病人的全面情況,進行設計的一個治療方案,所以,也叫個體化治療方案。
我們現在,進行一下整理,對上面的文字,就是區分好個體方案和群體方案:群體方案化治療:同病同治方,規范統一的治療方案;個體化的治療:針對每一病人感受邪氣以后的具體反應,包括身體素質,制定符合病人情況的治療方案。
個體化的治療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創立的醫家是張仲景。代表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漢南陽郡涅陽人,(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是為了對書中方言的準確含義能仔細了解。我們為什么盡了解作者呢?
因為,傷寒論中的文字語法,既有時代特點,也有地域特點,我們在有歧義的地方,正是需要結合歷史條件,進行相應的還原,否則,我們便沒辦法掌握真相,沒辦法知道,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因為《傷寒論》是以六經來分疾病進程的,所以我們很簡單的把六經的名稱介紹了一下:
六經為三陽經,三陰經;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
太陽病的特點是,發熱怕冷;陽明病的特點是,發熱,汗出,不怕冷,而且有渴,有煩躁,便秘;少陽病的特點是,胸悶口苦,咽干,往來寒熱;太陰病的特點是,腹痛,泄下;少陰病的特點是,怕冷,不發熱,人虛弱至極;厥陰病,最難治,他的特點是欲寐,就是昏昏欲睡。
八法指: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病方法:
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病;吐法,用于胸膈濃痰堵絕;下法,用于陽明病;和法,用于少陽病;溫法,用于少陰病;清法,用于陽明病;補法,用于少陰病(當然太陽病也有用的時候)。消法,用于各種頑固性的瘤子、血結之類的病,但不是絕對。
傷寒的指導是,見一癥添一藥,少一癥減一藥,這些是在臨床中,靈活運用的。
《傷寒論》其實是十六卷,現存十卷而已。《金匱要略》是六卷存三卷,被分成25卷,實際上論病只有23卷,但《金匱要略》更精妙。只是不讀傷寒,便讀不懂金匱。所以這傷寒不學好,沒條件深入金匱中的病,幾乎都是重病。后面三篇,便是寶貴的婦科三篇。那個時候,便有了藥栓,有了外用藥如狼毒湯,蛇床子散。尤其是蛇床子散今天還在用就是外治的藥。如澤膝湯,這個治肺癌早期效果特別好,到了中期還有機會。晚期,只能是減輕痛苦了。
這個“經方”概念,特別強調一下:
“經方”,即是經驗之方。是通過了,大量癥狀的治療,得到有效驗證而留下來的方劑, 其劑量組成,均不可輕易改動的立世之方。
《傷寒論》的指導是,見一癥添一藥,少一癥減一藥, 這些是在臨床中,靈活運用的。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后世醫家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