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腸腔內容物通過障礙的一種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四大癥狀:痛、嘔、脹、閉。是臨床常見的急癥,病情復雜多變。如能及時診斷和積極的治療,大多能可終止病情的發(fā)展,最終治愈。病因主要包括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及缺血性腸梗阻。
中醫(yī)學認為腸梗阻的出現多是因為正氣虛弱,或者情志抑郁,或者寒凝氣滯,或者血脈淤阻,或者腑氣閉結等原因所導致。腸梗阻在中醫(yī)看來一般歸屬于癥瘕積聚或者是腹痛等病。從最早的《黃帝內經》開始,就不停有醫(yī)家論述了類似腸梗阻的癥狀,還對這類癥狀提出了“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治療原則,這些治則一直在遵循。對于不同的病因就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比如腑氣閉結就要先治其閉,故多使用散結通滯、開閉通下的方法。對于由于脾虛氣陷,升舉無力導致出現類似腸梗阻的疾病治療則采取應益氣升陷,使脾氣升氣機調暢。
在中醫(yī)看來,治療腸梗阻不外乎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樣才可以達到滯通,疼痛消,疾病康復的目的。總得來說對于腸梗阻的治療,要辯證論治,辨清其病因我們才能做到用合適的方法治療。
案例分享
患者楊某吉、女、69歲、藏族。于2021年7月2日以“腹脹伴停止排氣排便3天”就診。患者余3天前因進食不當后出現臍周持續(xù)性絞痛,疼痛與活動體位變化無關,伴惡心、嘔吐數次,嘔吐物為草綠色胃液,含有少量胃內容物,并停止排氣、排便,腹部略脹。無吞咽障礙、疼痛及反流,無反酸燒心,無胸痛及其他部位放射痛,無嘔血及黑便,無口苦口干,無頭暈頭痛,無心慌、胸悶、氣憋,無寒戰(zhàn)發(fā)熱盜汗、無黃疸,無全身發(fā)力、浮腫,無尿急、尿頻、尿痛。就診于當地縣人民醫(yī)院給予抗炎、胃腸減壓等對對癥治療后上述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患者及家屬為求進一步治療故來我院急診,急診行腹部CT檢查后以“腸梗阻、局限性腹膜炎”收住我院普外科。既往3年前行“闌尾切除術”,術后恢復可。個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無異常。普外科收住院后給予禁食水、持續(xù)胃腸減壓、補液、抗炎、灌腸等對癥治療。7月26日邀我科會診后給予岐黃針療法。
西醫(yī)診斷:腸梗阻、局限性腹膜炎
中醫(yī)診斷:腹氣閉結癥
辯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取穴:
第一天:雙脾俞穴、中脘穴、雙尺澤穴
第二天:雙氣海俞穴、雙天樞穴、雙足三里穴
第三天:雙脾俞穴、左水分穴、左腹結穴、右大橫穴
論刺法:以上腧穴腰背部穴位取俯臥位,腹部穴位取仰臥位。采用BX-QH0.5×50mm規(guī)格岐黃針,局部穴位常規(guī)碘伏棉簽消毒后,飛針直刺法垂直快速破皮進針,深度約1寸左右(針長1.5寸),進針后術者感針下有沉緊感后利用針體硬度沿經絡上下做合谷刺。每穴做完合谷刺后即可出針,針刺穴位處按壓片刻。
結果:經過連續(xù)三天岐黃針療法后患者排氣排便,精神狀態(tài)好轉。
圖一 治療前患者腹部CT檢查報告及腹部X光檢查報告及片子。
圖二 治療后患者腹部X光檢查報告及片子。
分析:
此列腸梗阻屬于中醫(yī)的腹氣閉結癥。岐黃針療法第一天取雙脾俞穴、雙尺澤穴、中脘穴得理論依據在于腹氣閉結癥屬于中焦病癥,中焦具有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的功能,岐黃針療法中上焦病證取厥陰俞,中焦病癥取脾俞,下焦病證取氣海俞,因此取脾俞穴具有主治腹部脹滿、吐逆、食不化等。中脘穴屬奇經八脈之任脈,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主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腹脹、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等。尺澤穴為手太陰肺經合穴,具有調理肺氣、清熱和中,主治胸脅脹滿、腹痛等。氣海俞穴為肓之原穴,具有生發(fā)陽氣,理氣止痛的功效,主治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等。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fā),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繞臍切痛、水腫等。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guī)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幫助消化。 水分穴通調水道、理氣止痛,主治水腫、小便不通、腹痛、反胃、吐食。腹結穴屬足太陰脾經,主治腹痛、疝氣、便秘。大橫穴用于治療氣血瘀滯化熱引起的便秘、腸癰,具有除濕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
岐黃針療法以其“取穴少、不留針、療效好”的特點,受到針灸臨床醫(yī)師和患者們的喜愛,目前岐黃針療法在青海已經遍地開花,從事岐黃針療法的醫(yī)師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