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某,男,8歲,回族。2023年1月7日首診。主訴“反復夜間不自主排尿3年”。患兒家屬代訴經常夜間睡中不自主排尿,醒后方覺,尿頻而量不多,遇冷加重,每隔2-3天或5-6天即發作,每次多于熟睡中尿不自主排出,平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期間至省內專科醫院就診,行相關檢查及治療均未見明顯緩解,遂至我科就診。查體:神志清、精神欠佳,發育良好,毛發稀疏,面色晄白,舌光無苔,脈沉細無力。
診斷:中醫診斷:遺尿 肺脾氣虛證
西醫診斷:小兒遺尿
治則:健脾補肺、固攝止遺
辨經筋:取膀胱的背俞穴、募穴為主。
選穴: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刺法:合谷刺
方義:中極、膀胱俞合用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奮膀胱氣化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調肝、脾、腎三經經氣,健脾益氣,益腎固本而止遺尿。
中藥處方:黃芪15克、黑順片10克(先煎)、當歸12克、熟地10克、炒白芍10克、牡壢15克、龍骨10克、制首烏10克、炒山藥15克、菟絲子10克、廘角霜I0克、芡實10克、甘草5克
方義:黑順片、鹿角霜溫陽不燥,助腎陽以振命火;菟絲子補腎固精,鹿角霜又能補腎益氣、固精壯陽;黃芪、當歸、熟地、白芍、首烏均補氣養血;芡實收澀固腎;龍骨、牡蠣鎮心安神、固澀收斂。
【針刺操作】
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小腹部。押手定位中極穴,安爾碘常規消毒,取BX-QH 0.5*40mm規格岐黃針,以飛針手法快速平刺入皮下,然后直刺約0.2-0.4寸,患者前陰部明顯感覺酸脹感,使針感能到達會陰并引起小腹收縮,即將針柄左右輕輕搖擺,約15°行合谷刺法,然后出針后用棉球按壓針孔30秒,避開針孔局部拔岐黃罐5-8分鐘;以同樣手法針刺膀胱俞、三陰交;并囑患者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暢,消除患兒心理負擔和緊張情緒,培養小兒按時睡前排尿習慣,晚間適當控制進水量,避免過度疲勞。
共治療4次,經治療后患兒夜間不自主排尿明顯緩解,囑患者回家后注意休養,培養小兒按時睡前排尿習慣,一周后電話回訪,未出現夜間不自主排尿。
【岐黃針三步法】
遺尿又稱尿床,是指5周歲以上的小兒睡中不自主排尿,每周2次以上,并持續6個月以上的一種病癥。本病多見于10歲以下的兒童,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約1.5:1,且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本病雖然每年以15.0%的比例自愈,但仍有1.0%~2.0%的患兒其癥狀持續到成人。西醫目前對小兒遺尿的病因病機尚未明確,認為主要與下面因素有關:①排尿控制中樞發不全或發育遲緩;②睡眠和覺醒功能發育遲緩;③神經內分泌因素;④遺傳因素;⑤精神心理因素:⑥不良的排便習慣;⑦膀胱功能障礙、 解剖因素及尿道因素等。
遺尿最早見于《內經》,如《靈樞·九針》:“膀胱不約為遺溺。”明確指出遺尿是由于膀胱不能約束所致。《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亦云:“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于水故也。”《素問·經脈別論》云:“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說明了飲食人胃,經消化后,其中精微散布到脾,由脾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使水道通暢,而體內多余的水分,則下輸至膀胱成為尿,然后排出體外,這是水液代謝的過程。《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且腎主水,與膀胱互為表里,膀胱的氣化有賴于腎氣充足溫煦。由此可見,尿液的生成與排泄,與肺、脾、腎、三焦、膀胱有著密切關系。
遺尿的發病機制雖主要在膀胱失于約束,然與肺、脾、腎功能失調,以及三焦氣化失司都有關系。其主要病因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肝經濕熱。肺脾氣虛:肺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維持機體水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若病后失調,致肺脾宜散、轉輸功能失調,上虛不能制下,下虛不能上承,水道制約無權而見遺尿。
【調養防護】
1、預防:①自幼兒開始培養按時和睡前排尿的良好習慣;
②積極預防和治療能夠引起遺尿的疾病。
2、護理:①對于遺尿患兒要耐心教育引導,切忌打罵、責罰,鼓勵患兒消除怕羞和緊張情緒,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②每日晚飯后注意控制飲水量;
③在夜間經常發生遺尿的時間前,及時喚醒排尿,堅持訓練1-2周。
出診時間:周一、二、四、五上午8:30-12:00
出診地點:西寧市城中區南川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醫工作室
出診時間:周三上午8:30-12:00
出診地點:西寧市中醫院中醫專家診室(興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