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耳鳴耳聾又稱感音神經性耳鳴耳聾,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的耳蝸、聽神經或聽覺中樞的病變,臨床以聽力減退甚至消失、耳鳴為主要癥狀。目前認為本病當屬于祖國醫學“耳鳴”“耳聾”范疇。《醫學入門》中描述“耳鳴乃是聾之漸也”。《諸病源候論 ·耳病諸疾》則認為“耳鳴不止,則變成聾”。耳鳴、耳聾兩者關系密切,機制相似的特點。據統計,在生活中因不良用耳習慣、環境噪聲污染、耳毒性藥物濫用等因素的影響,本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西醫治療多用神經營養劑、血管擴張劑、改善微循環等療法。中醫治療則以針灸和中藥治療為主。現就岐黃針療法治療一新冠后神經性耳鳴耳聾案例分享如下:
張某某,女,29歲,2023年1月17日就診,因“右側耳鳴、聽力下降11天”。現病史:患者11 天前因感染新冠后出現右側耳鳴、耳脹、聽力下降,予以口服倍他司汀、甲鈷胺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就診,癥見:右側持續性耳鳴,呈“嗡嗡聲”,安靜時癥狀明顯,伴聽力下降,雙耳有堵塞感,頸部強痛,睡眠差,其余無特殊,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否認耳毒性藥物使用史。
輔助檢查:耳鼻喉影像學提示:雙側外耳道通暢,鼓膜完整,右側光錐下緣外關紫紅色,雙側股室未見積液。
中醫診斷:耳鳴耳聾(外感風寒、氣血不足證)
西醫診斷:神經性耳鳴耳聾
治療選穴:
第一次(2023年1月17日):雙側聽宮、風池
第二次(2023年1月20日):雙側下關、天牗
第三次(2023年1月23日):右側聽宮、厥陰俞
第四次(2023年1月28日):右側下關、雙側腎俞
療效觀察:
第一次治療后患者感左耳堵塞感明顯好轉,右耳癥狀無明顯改善。
第二次治療后右耳堵塞感好轉,自覺聽力下降好轉,右側耳鳴無明顯改善,入睡困難
第三次治療后:右耳耳鳴好轉,安靜時仍有嗡嗡聲。
第四次治療后于2023年2月3日微信回訪,患者訴右耳耳鳴明顯好轉,睡眠改善,聽力報告提示聽力下降明顯改善。
按語:
①聽宮:為手太陽小腸經穴,位于耳屏前方,是手足少陽,手太陽交會穴。手太陽小腸經支脈“至目銳眥,卻入耳中”,經氣通于耳,足少陽兩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目的。古代對這些穴位主治耳聾耳鳴也多有記載,如《針灸甲乙經》云:“耳聾鳴,頭頜痛,耳門主之”。《針灸甲乙經》云:“耳聾填填如無聞??聽宮主之”。《故聽宮穴具有通經活絡、清心開竅的功效。有利于改善內耳血液循環,促進損傷的內耳毛細胞修復和再生,改善患者聽力狀況。
②風池:水濕之氣到達本穴后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輸散于頭項部,是風邪蓄積的場所,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于此,“頭目風池主”,針刺此穴可平肝熄風、清利頭目、疏風散寒、升發陽經氣血具有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疏風解表之功。
③下關:“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共別氣走于耳而為聽。”“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頰中??上耳前,過客主人”。下關穴為足陽明和足少陽經交會穴,因此針本穴有疏風清熱,通關利竅,消腫止痛之功,適用于耳部多種疾患。
④厥陰俞:久病患者必會擾亂心神,需要兼顧調神,常用厥陰俞等穴。《靈樞·邪客》中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既心包代心受邪。厥陰俞為心包之背俞穴,背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匯聚輸注之處,厥陰俞位于肺俞和心俞之間,岐黃針針刺時利用針體硬度沿縱軸上下合谷刺,達到一針通三穴的作用,針之可通過調整心臟氣血功能而達到通養心神的作用。
⑤腎俞穴:《靈樞·背腧》:“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出于背者。”張介賓謂“五臟居于腹中,其脈氣俱出于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十二腧皆通于臟氣”。針腎俞穴可補腎益精,腎之精微不足導致耳竅不得濡養而生耳聾耳鳴,且腎開竅于耳,針腎俞穴可激發腎之精氣,濡養耳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