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幅場景,爸爸媽媽們一定不陌生:“XXX,下一次你再這么做,看我不好好收拾你!”
面對氣急敗壞的父母,下一次,孩子真的改了嗎?未必!下一次,沒有收拾好的玩具依然沒有收拾,下一次磨蹭著不愿上飯桌的他們還是一日既往地磨蹭……
是父母放的話還不夠狠?還是孩子沉迷自己的世界壓根沒有聽到父母的警告?今天的文章,諾媽將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大家聊一聊關于“下一次”與“孩子不聽話”這個話題。家長們分辨清楚“有效與無效的下一次”,才能與孩子達成最好的約定。
無效的“下一次”
兒子三歲左右,在奶奶家玩。頃刻間,他可以把自己的玩具鋪滿整個客廳。奶奶時常追在兒子屁股后面收拾玩具,一面不斷地數落:“諾諾,玩具玩好要收起來,下一次再不收,我不給你買玩具了,也不讓你睡覺啦,知道嗎?”
“嗯,知道了!”兒子回應著奶奶,沒停下手里的玩具。只片刻,“嘩啦”一聲,又一箱玩具倒出在剛剛被奶奶收拾好的客廳地面。
這一幕,估計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作為家長,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為這件事制定了懲罰規則,卻很少把懲罰落實到位。
就如整理玩具這件事兒上,兒子知道,無論奶奶說多少“下一次”,下一次他想買的玩具,奶奶不會少他一件,更不會因為他不收拾好玩具,不讓他睡覺!
就這樣,當我們寄希望于“下一次”孩子能改變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成為規則的破壞者,沒有落實到位的下一次,在孩子心里輕如鴻毛。因此,下一次,他一定會繼續犯錯。
相比與奶奶的做法,我是這么做的:我一般會提前告知孩子,十分鐘后,我要開始整理家務,他務必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到位。在一開始,兒子對我這樣的話并不以為然,嘴里答應著,身子壓根沒動,他并不著急收拾他的玩具。在倒計時提醒之后,他基本也是象征性地撿起這個玩具再玩一玩。
怎么辦?家長幫孩子收拾嗎?
不!如果家長幫著收拾,便開啟了“無效下一次”的循環模式。媽媽們要做的是,閉起嘴,動起手,剛剛怎么說的,現在就怎么做!
我開始收拾家務,所到之處,凡有玩具擋道的,統統清掃到角落,等待處理。見我動真格,兒子又著急又有些憤怒:“媽媽,你為什么扔我的玩具?”重申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小家伙即便是一百個不滿意,也只能迅速投入到“搶救玩具”的行動中了。
如是有過一兩次的歷練之后,“下一次”再跟兒子提醒,他便會非常配合地做好自己的分內事。
奶奶有時候來家里,看到這一幕,忍不住妒忌:“諾諾,為什么你在家就乖乖收拾玩具,奶奶家卻扔得到處都是?”
為什么,顯而易見。
有效的“下一次”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無效的“下一次”,家長要少說,但是也不能沒有“下一次”。有時候“下一次”孩子的希望,成為孩子“有則改之”的奔頭。
舉個簡單的例子,記得有一個下雨天,接兒子放學。孩子習慣放學后在幼兒園的操場上瘋跑幾圈,玩上一會兒。因為今天下雨,地上很濕,接孩子出教室的時候,我就跟他有了約定:“今天下雨,操場不玩了。”兒子點頭答應。
但是,一下樓,一路過操場,兒子就像脫韁的野馬,怎么叫都沒有回應,他直接沖進雨霧里面,一如既往在操場瘋跑。
當我干瞪著眼等他跑回身邊時,我對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下雨,我們約定了不在操場玩,你因為不遵守承諾,所以明天取消玩的資格。”
孩子點頭答應,但因為明天遙遠,這個懲罰并沒有映在他腦中。
第二天,天氣不錯,幾個小朋友同時放學,彼此相約著去小區某地玩。兒子正要興沖沖同往,我對他提醒讓他頓時著急起來,那就是今天要履行昨天約定的“不玩”的懲罰。
“媽媽,你今天就讓我去玩吧,下一次我一定聽話!”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學著討價還價,以期躲過這一次的懲罰。但此時,作為父母,不能輕易妥協,而是要告訴他:“你必須為自己昨天的行為負責。下一次,你若能控制好自己行為,還能跟同學一起玩!”
見我態度堅定,兒子遺憾地與小伙伴分手告別,然后問我:“媽媽,下一次讓我跟同學一起玩,好嗎?”
這樣的“下一次”自然是生效的。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猶如一場拉鋸戰,你退一步,我便進一步。很多時候,孩子無視父母的警告,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自身,父母既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同時又成為規則的破壞者。父母既然不會履行,孩子當然樂得做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