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像條龍,出門像條蟲”,孩子,我該拿你如何是好?
有一個媽媽來訴苦:
兒子今年五歲了,在家儼然一個小霸王,天不怕地不怕:你跟他講理,他不聽;你訓斥他,他就頂嘴;你要是動手教訓他,他也會毫不留情反手回打。如果看到大人真兇了,直接拿出殺手锏——哭!不哭到大人跟他求情道歉,絕不停聲。
但是一旦出門,孩子截然相反:遇見陌生人,只會往大人身后躲,支支吾吾不敢講話,聲音更是輕得像蚊子叫。哪怕遇上比他小的孩子欺負他,也不敢反抗。
為此,媽媽沒少教育開導孩子,可是依然不見改觀。長期下去,該如何是好?這位媽媽心里很發愁!
這就是典型的“在家像龍,出門像蟲”類性格的寶寶,孩子之所以會有迥然相異的表現,主要原因有這么兩點:
▲過分寵愛
孩子在家,是所有人寵愛的焦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將其視為掌上明珠,視為小公主、小皇帝。對于孩子提出來的要求,無論合理還是不合理,家長基本有求必應,哪怕期間有個別家長表示反對,與此同時,一定會有一個更強勢的家長來幫助孩子撐腰,久而久之,養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脾氣。
▲過于封閉
相對來說,這類孩子的活動空間主要以家庭為主,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或者是家長覺得在家比較舒適,或者擔心孩子出門與小朋友發生沖突,或者特殊原因,沒有太多時間帶孩子出門等等。
因此,這類孩子,一旦處身于陌生環境,當他不再成為所有人的寵愛焦點,落差會讓孩子有不適應感,并伴隨強烈的焦慮與不安全感。在緊張心理的刺激下,面對陌生環境里的陌生叔叔、阿姨,孩子本能后縮,不敢說不敢做,失去在家“張牙舞爪”的威風,因而顯得膽小。
看到孩子有如此不盡人意的表現,父母們大多有這樣幾種第一反應:
A、圓場
家長對客人抱歉一笑,幫孩子解圍:“不好意思啊,我家孩子膽小,不敢叫人,平時不是這樣的!”
家長可能還想試圖拉過身后的孩子再督促孩子表現一番,孩子則更加緊張往身后躲,其實這個時候,孩子聽懂了父母為他鋪的“臺階”,他的心里也會以“我膽小”給自己作為借口和庇護,依然保持原狀。
B、怒斥
家長會很惱火地沖孩子怒斥:“怎么,啞巴啦?現在怎么就不嚷嚷了!把你在家的威風勁頭拿出來呀!”
面對家長的憤怒與挖苦,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唯有閉口,讓他感覺最安全,并以此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就像這位媽媽擔心的那樣,孩子如果長期表現如此,不但會對他的成長和身心帶來影響,特別會對未來人際交往,形成阻礙。
該如何徹底改掉孩子這不種良心理狀態和表現呢?這不由讓我想起了著名影星姜文的一段育兒美談,他用實踐給出的答案就是:給孩子吃點苦頭!
姜文在拍完電影《讓子彈飛》之后差不多“息影”一整年,他此行閉關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兩個兒子身上的成長問題:6歲的大兒子,4歲的小兒子,都被寵溺得不像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脾氣跟著個子一起見長,在家霸道得像只老虎,一出門就怯生生,話都不敢多講一句,猶如一只膽小的白兔!
作為一名父親,作為一名軍人的兒子,姜文覺得必須逼出男孩骨子里面的“剛性”,只有鍛煉出剛毅的性格,才能改變兒子現狀,讓他們具備男孩該有的狼性!
姜文的做法“簡單粗暴”:逃離北京“溫床”,直接把兩兒子拎到新疆進行軍事化的吃苦教育;并且在新疆,只有父子三人!
到達新疆的第二天開始,姜文天不亮就把兒子們從被窩里揪出來,趕鴨子上架一般,架著孩子晨跑。一整天,姜文也很少讓孩子在屋里待著,有事沒事就帶孩子出門轉悠,不開車,信步亂逛,實則就是拉練。
在自然條件與父親的雙重調教下,兩個兒子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生活,一個月就見效果,不但身體好了,自理能力強了,整個性格也陽光開朗不少。
回顧姜文兩個兒子的表現,與現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問題如出一轍;再細看姜文的育兒法,其實也是從源頭去解決問題所在:一是不寵溺,把孩子帶離有爺爺奶奶和媽媽形成的保護圈,隔離溺愛溫床;二是走出去,在陌生環境生存,并且堅持到處走原則。
父親教育的嚴格執行,與惡劣自然條件的考驗,激發了孩子內在的適應能力,從問題根源,解決了孩子身上的問題。
從姜文的育兒實踐中,針對“窩里橫”的孩子,其實可以給我們家長這么幾點教育啟發:
▲有原則地愛孩子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家長對孩子的愛,一定要有原則和邊界,可以滿足孩子的地方,盡量滿足孩子;需要制止的地方,堅決不予同意!對于原則事件,只要家長堅定執行過幾次,孩子明白了父母的態度,也就會漸漸收斂自己的任性。
▲給足自由空間
人是社會群居動物,再膽小的孩子,在他的內心深處也是渴望交際的。如果孩子身上出現這類狀況,家長則要留意帶孩子多出門走走,讓孩子接觸不同的陌生環境和陌生人,鼓勵孩子進行人際交往。如果孩子一開始不愿意開口,不做勉強。適應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家長十足耐心!
▲不可忽視的父親教育
《三字經》里有這么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由此可見父親教育對孩子一生重要的影響。
現在的爸爸很忙,忙著賺錢養家,很多都缺席了孩子的教育責任。但事實上,爸爸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常大,男孩成長為男子漢,他需要去模仿爸爸身上的力量、權威、智慧等只有男人有的特性行為,而女孩則能夠在父親的影響下,變得樂觀開朗,受人歡迎。
從“窩里橫”的孩子身上來看,他們大多長期享受爺爺奶奶或者媽媽無盡的寵愛,缺少與父親的相處,缺少接受來自父親身上通常所具有的獨立、果斷、堅強、敢于冒險、敢于克服困難、積極進取等個性品質。父親保證與孩子有一定的相處時間,潛移默化中,能夠影響孩子的個性形成。
孩子是一粒種子,需要發芽、生根、成長、開花、結果,孩子身上又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即便他們在某一階段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要有父母及時有效地進行引導糾正,他們依然能夠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