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伴旅】電子游戲到底是不是精神鴉片,為什么那么容易讓人上癮?
8月3日,新華社主管主辦的《經濟參考報》發表了一篇“網絡游戲是長成數千億的精神鴉片”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大量討論,文章將電子游戲比作新型“毒品”。處于互聯網時代,電子產品、網絡游戲早已成為許多成年人的生活習慣,網絡游戲已經完全脫離了交流、娛樂的本意,逐漸形成了一種負擔,一種精神壓力。當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現象更為普遍,根據統計,2020年我國有超過一半的兒童/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而影響學業、導致近視,人格異化的現象呈上升趨勢。所以將電子游戲比作新型“毒品”,毫不夸張!成癮性一般是指對某些藥物/事物產生生理依賴,使機體逐漸對其產生強烈嗜好,一旦停止服藥,就會出現嚴重的癥狀。這種成癮性不光存在于人類,動物也可能會有成癮性,例如老鼠喝酒也會上癮。早在2018年,WHO發布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就游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游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對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來說,網絡游戲能夠逃避當下的負面情緒,玩游戲時會大大降低痛苦的體驗,甚至能夠帶來成功、快樂和興奮的體驗,不必擔心因為失敗而承擔后果。游戲中內心對成功的渴望與滿足會加強快樂體驗與游戲的聯系。即使放下手機,仍然會刺激大腦中樞多巴胺的不斷上升,從而感受到愉悅,這種良好的體驗和依賴很快取代了現實生活中各種欲望的滿足。當停止網絡刺激,就如突然停藥,會使某些上癮感覺突然消失,他們將經歷戒斷癥狀。那就像吸毒、賭博、抽煙、炒股等等一樣。很多家長都容易忽視“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總以為每天給孩子講道理,立規矩,就能讓孩子反思,得到教育。事實上,孩子身上的行為大多都是父母平日里的“復制版”。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存在的問題,父母需要首先反思自己。所謂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對于年幼的孩子,再生動的“言傳”也比不上父母的“身教”,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示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