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惠農政策更多的是用在了投資和流通領域,實際的生產者獲益甚微。在這里,我們強調下我們不是專業的經濟師,無法給出科學客觀的依據,我們是憑著收集歷年的國家惠農政策的直觀感受,相較種植戶,對農業的服務環節反而都賺的盆滿缽滿。
——摘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38年 或許這才是對農民的最好出路》
作為一個農民,你知道國家在糧油生產環節都有哪些補貼,投入資金多少么?
小編也不是很清楚,據不完全統計主要包括以下這些補貼:
1.種糧直補政策 2.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3.良種補貼政策 4.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5.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 6.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政策7.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 8.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 9.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 10.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政策 11.農業保險補貼
那么金額有多少么?據公布的僅農業三項補貼(1.種糧直補政策 2.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3.良種補貼政策)總金額就達到1649.1億元,按照8億農民計算,平均一人分攤到200元,按照戶均4口人算,約合800元。
如果再攤上其他環節的補貼,中國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其實每年從國家手里拿1000塊錢還是很輕松的。
可農民朋友要說了,我們沒拿到這么多啊!
但小編想說的是,國家確實是拿了這么多錢,但除了直補,其他都是補給了服務環節。
首先說說大家最關注的糧食收購環節,國家要補貼給收購企業收購費、保管費、烘干費、集并費等等,最不可思議的是還要給他們補貼倉庫建設費!
其次說說農機補貼費,這是三項補貼之外的又一個大頭。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開始大面積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以來,12年間國家累計投入接近1500億元。
早在2014年黑龍江就曝出農機補貼黑幕,當地一個千萬元級的農機社為例,購買大型農機具出資人只需籌資400萬元就可以獲得國家600萬元的高額補貼,即國家出大頭,個人出小頭。但有意思的是農機社的出資人絕大多數也不是真正的農民。
現在農機補貼更加惡劣,看看下面網友的留言吧:
@老倪膏貼
沒補貨的時候,國產收割兩三萬,有了補貼,一般都是八九萬,然后國家補貼三萬,還得五六萬
@為了您家更美好
補貼老百姓一點益都沒受到,就拿一小小的電動噴霧器來說,進價130元,他們買180元,本身就賺了50元,還賺國家補貼,老百姓得到了什么?
@手機用戶4246030977
不是補農民,是?村鄉縣,干部,哈哈地球人都知道
……
更多網友留言就不刊登了,相信大家應該知道補貼補給了誰。這是中國糧食管理政策的現狀,也是社會的現狀,管理者太依靠經濟杠桿,給各個環節預留利潤和暗箱操作空間,希望利用經濟回報來刺激社會資本,包括管理者自身,投入到一些薄弱行業——這在產業發展初期應是無可厚非的,但作為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的話,當這個產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時候,或者參與者本身均出現投機現象的時候,我們的政策管理也應該走向規范化,制定好條條框框,就像運營一個企業,不能把創業階段的不規范當做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基石。
轉自:糧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