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關于黑龍江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的公布讓不少農戶吐槽不已,而近日,每日糧油又收到了其臨省——吉林省的補貼發放標準,看看玉米、大豆、稻谷三個的標準標準,忍不住也要嘆一句:真是同宗不同命!
目前,每日糧油得到的這份補貼公示表,顯示的是金沙鄉密勝村,地圖定位顯示,該地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樺甸市。
我們先來看看具體的補貼標準:
從這份拍的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中,我們看到該村的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為每畝400元,稻谷次之,每畝為137.26元,而玉米雖然比黑龍江的高點,但也僅有66.95元。
從這份標準推算農民的種植收益,大豆基本只要不是絕收就能保本,產量和售價好點就是效益翻倍,玉米的補貼標準則可能僅僅是體現下“維護基本種植收益”的理念了。
其實,今年國家之所以進行如此大的補貼標準變動,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是密切相關的,簡單點說:多的調減,少的增加,主糧保持穩定。
從玉米、大豆、稻谷來講,則分別代表了三種形態。
首先是玉米,自2016年起去庫存就是一大主題,盡管已經連續調減了兩年,但顯然還是未達到有關部門的預期,所以必須繼續調減。因此,在最初的僅有東北和內蒙古玉米優勢區享有補貼的前提下,再次大幅下調補貼標準。
其次是大豆,從我國的海關數據就能看到,每年進口量超過9000萬噸,而多內產量只有1000多萬噸,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由于前兩年的補貼并未實現大豆產量的大增,在今年中美之間互加關稅的背景下,則需要加一下油門保障供應安全。據悉除了東北和內蒙古的生產者補貼外,黃淮地區也增加了大豆輪作補貼。
再說下稻谷,稻谷生產者補貼今年是第一次,主要是稻谷目前也是庫存高,所以,國家連續兩年全面下調了稻谷最低收購價格,但考慮到主糧品種,在價格指導種植的前提下,還是需要維護好種植者的種植利益,確保供應穩定,因此在相關稻谷主產省份實施稻谷補貼。
其實,這幾年國家在糧食品種結構調整的同時,還在加大糧食品質的提升。
從今年開始,賣糧的農戶都注意到,交售的糧食在以往減產水分、雜質等常規項目外,新增了食品衛生標準的檢測,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嘔吐霉素。(嘔吐毒素,又稱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由于它可以引起豬的嘔吐而得名,對人體有一定危害作用,歐盟分類標準為三級致癌物)。
在今年的小麥收購中,凡是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三等以上小麥,最低價格都在1.2元以上,而不達標的小麥,則多數位于1.15元以下,而達標小麥中的優質專用小麥價格更是在1.25元之上。
就在本周末,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就2019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答記者問時也表示,在下調2019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同時,國家將加大“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力度,更好地鼓勵地方和農民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等生產供給,通過優質優價實現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