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在我國一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戰略性商品,從之前的農業稅(交公糧),到后來的保護價、托市收購,再到臨儲收購等,我們一直再強調安全的糧食儲備是糧食安全的首要條件,在糧食進口市場逐漸放開的今天,我們的糧食出口市場似乎一直保持著沉默。
而同時,我們再在全球范圍看糧食供應,應該說進入新世紀之后,除了非洲地區增長較慢外,全球糧食生產都出現了大幅度的提高,糧食供應日益充足,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想方設法提高本國糧食的出口。
比如,俄羅斯通過降低小麥出口關稅,勇奪全球小麥最大的出口國位置,比如巴西,一直在大豆出口市場與美豆較勁,再比如東南亞的印尼和馬來西亞,一度提供零關稅鼓勵棕櫚油出口,甚至就連很多人認為缺糧的印度,目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反觀我們,在糧食連續增長之后,糧食的出口市場卻一直沒動靜。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谷物進口2050.2萬噸,出口254.4萬噸,凈進口1795.8萬噸。此外,當年我國食用油籽(大豆、油菜籽等)進口9448.9萬噸,出口119.5萬噸;食用植物油(包括豆油、棕櫚油等)進口808.7萬噸,出口29.6萬噸。
僅從傳統的糧食統計口徑來看,當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僅拍賣的臨儲玉米庫存超過1億噸,這個數據是全球玉米年產量的十分之一。
而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還有政策性臨儲玉米庫存約7000萬噸;
小麥政策性庫存約7000萬噸,是全球小麥年產量的十分之一;
稻米庫存約為1.2億噸,是全球稻米年產量的七分之一。
雖然,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但同時也是全球糧食庫存最高的國家。
雖然每年我國糧食出口少,但在蔬菜、水果方面我們的出口并不少。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蔬菜出口152.4億美元,水果出口71.6億美元,水產品出口223.3億美元,全年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797.1億美元,僅次于歐盟、美國和巴西。
另外,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玉米深加工、養殖業的發展,隨粗糧和飼料糧的需求再不斷增加。
以大豆進口為例,目前我國大豆進口量約為8800萬噸,占我國全年糧食進口量的7成以上,而大豆進口之后,其80%是用在了飼料養殖領域。
自2014年起我國就是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國,每年全球肉類消費增長約為500萬噸,其中有200多萬噸都來自中國的需求,而肉類的生產,則需要消耗大量的豆粕(大豆下游產品)、玉米、高粱、麩皮(小麥下游產品)等。
數據顯示,2018年進口大豆等食用油籽9448.9萬噸、玉米352萬噸、高粱365萬噸、479.8萬噸,占當前整個糧食進口的92%。
如果從糧食消費和供應的關系來看,對其他國家而言屬于超高的庫存,在我國一旦消費打開,消耗起來也是非常快速。
當然,國內需求旺盛、庫存高企,并不是我們不出口糧食的主要原因。
這些年隨著糧食庫存的增加,一些超期保管的問題也開始呈現,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岳國君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稻谷兩到三年就會過期,按照行業經驗估算,目前我國超期儲存稻谷占總庫存的10%-15%,約1400萬噸以上。
因此,近年來,我國一方面開始加大國內玉米去庫存計劃,另一方面就是鼓勵大米出口。2018年我國大米年出口量已經迅速增至208.9萬噸,增74.6%。而今年1-8月大米出口已經達到206萬噸,同比大增120%。
注:文中數據采自公開資料,文中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