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大豆、玉米、小麥等糧油食品的價格上漲,糧食安全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在經過官方部門對糧食庫存的確認之后,一種新的觀點開始在網絡流行。
據悉,根據我國糧食主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底,至少有約2.9億噸的糧食結余庫存,其中大部分是小麥、稻谷和玉米,因此,三大主糧的供應不成問題。
而且來自海關的數據也顯示,每年我國小麥、稻谷和玉米的進口量,僅占我國糧食產量的4%左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不存在對外依賴之說。
當然,三大主糧的安全也是有代價的。
由于我國耕地面積有限,同時我國又是人口大國,而糧食又是必須種在耕地上的農作物(至少目前是需要種在地上的),在同樣的耕地上種什么作物自然就是直接關系糧食安全的問題。
而在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我們發現,小麥、玉米和稻谷是國人種植做廣泛的作物,也是特殊時期人們的救命糧——沒人忘記特殊時期的玉米面,也沒人能否認北方人喜愛面食,更沒人敢詭辯大米不是目前國人的主流食物。
由于這三個品種天然具有主糧特性,自然被列為最重要的糧食品種,從托市到臨儲,一直都是國家需要確保一定種植面積的作物。
相對應的,大豆、大麥、高粱等雜糧副食作物種植面積自然就有所縮減。
根據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大豆進口量都在8000萬噸以上,國產大豆僅有1500萬噸,對外依賴度高達80%以上。
除此之外,大麥、高粱等作物的進口也位居全球前列。
而這些品種有一個共同特性:主要用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無論是大豆、大麥還是高粱,現在直接用作食用的量都很少。大豆主要一是用來制作豆腐、豆漿,是人們在吃慣了米面之后的一種替代;二是壓榨之后給人們提供食用植物油,烹飪用,使得飯菜更香,最重要的是壓榨出的豆粕,廣泛用在養殖領域,給人們提供肉蛋奶。
高粱以前在東北也做過一段主糧,但量也是很少,現在的高粱主要是用來釀酒和養殖飼料。說道釀酒,我國高粱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其中美國高粱用作飼料的多,澳大利亞高粱釀酒的多。
大麥也基本是這個情況。
所以,這些農作物現在在國內連雜糧都算不上(大豆除外),一般被稱為經濟作物。就是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可以多消費點,溫飽都顧不上的時候,連種都沒人種。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我們18億耕地以三大主糧為主的話,糧食產量能達到6億噸,如果以高粱、大麥、大豆為主的話你猜能達到多少?——不是種地人,他們是不知道產量高低的,他們只是看重自己的觀點夠不夠奇葩。
記得,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有歸國被強制隔離人員,指責隔離區不提供純凈水,一時讓輿論嘩然;而現在我們在講求糧食安全時,亦有人指出,需要保障副食安全——我們不知道這里面的邏輯思維是否有共同之處,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確實有一部分人將糧食安全看成了“大魚大肉”。
每日糧油小的時候,家中長輩、老師教育的是顆粒歸倉,現在我們的年輕一代,在物質得到初步的豐富之后,糧食的浪費已經愈來愈嚴重,但他還是會有足夠的膽氣說:我只想吃我喜歡吃的。
就比如說最近漲的最多的大豆,豆腐是漲了不少,但還不至于一天不吃豆腐就會挨餓的,能吃四五塊一斤的豆腐,難道你就不愿意吃兩三塊一斤的大米和面食?
寫到這里,每日糧油忽然想說一句話:亂世出梟雄,盛世妖孽多!
謹以此文獻給自己在農村超勞一生的父輩們,他們是所謂的沒出息的一代,但他們也是為國家付出的一代,沒有他們,工業化的進程不會進展的那么順利,有了他們,你我才能享受當前豐富低廉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