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不再多說,如果覺得信息有用,也不需要您花錢贊賞,只需點擊關注本微信號,并點擊一下今天發布的最后一條信息即可。
注:每日糧油僅為傳遞市場信息,所有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交流,或加入每日糧油小麥、玉米、稻谷、大豆行情交流群重點提示:近期,經常有讀者反饋收不到文章,或接收到1月之前的過期文章,這是因為騰訊修改推送規則了!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建議關注本號,并設為星標,這樣才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在前進的道路上每日糧油與你們同行。就在6年前,在國家直屬和委托的收儲糧庫中,大約有2.6億噸左右2015年之前收購的玉米靜靜地躺在倉庫中,其中不乏保管超過三年的超期儲存和蓆茓囤儲存玉米,因保管不善,只能作為飼料或者工業用糧。然而,僅僅6年,玉米一躍成為了供應面臨緊缺的大宗商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他主糧品種的供應安全問題。再倒推至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糧食保護價,同樣面臨著“不存不夠,一存就多”的局面。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5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2019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特別是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人均占有量超過200公斤。按照農業農村部的統計口徑,目前我國年人均口糧消費不到150公斤,150公斤說的是原糧,如果折成成品糧,也就是折成米、折成面,按照出米率70%、出粉率70%算,就是一年一個人準備100公斤的口糧就夠了,面和米1∶1搭配,就是100斤面、100斤米,基本就夠一年的消費了。從海關的統計口徑也可以看出,2020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4262.1萬噸,同比增加3117.5萬噸,增幅27.97%,扣除掉其中大豆的進口數量,谷物進口總量約為4200萬噸。這也是我們之前常講的局面:扣除掉大豆進口,我國糧食供應是充足的,且庫存消費比遠高于國際標準。但如果細分數據會發現,去年我國谷物進口總量僅為4200萬噸,不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0%,而其中小麥、玉米等主糧的進口數量均出現了同比翻倍增長的局面,特別是玉米進口數量首次突破進口關稅配額限制。谷物進口增速遠超我們的預期。按照當前行業給出的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玉米進口又會較去年實現翻倍——僅在尚未過完的5月份,我國就已經采購了超千萬噸的美國玉米。如果僅僅是玉米本身供需形勢出現變化還好說,但在玉米和小麥的比價效應下,玉米的短缺還造成了大量小麥進入飼料領域對玉米進行替代。據統計,2021年以來政策性小麥已經累計成交2778萬噸,去年同期只有510萬噸——而這些多消耗的小麥,大部分流向了飼料企業。此外,據來自行業媒體的消息顯示,中儲糧和地方儲備庫為了確保儲備小麥常儲常新,每年都會輪換20%至30%的儲備小麥——今年也有相當部分進入飼料企業。根據相關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托市小麥的庫存約為6000萬噸左右,而按照上述的替代量來看,若玉米消費沒有其他調控手段,小麥的庫存也僅僅能支撐2-3年的時間。如果考慮到玉米的全部缺口,一年時間小麥臨儲庫存就將消耗完畢。從我國糧食主管部門來看,上有農業農村部,中有發改委直屬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下有專管儲備的中儲糧,一系列的調控措施也在密集實施,意在降低玉米的需求增速。1、恢復增加玉米種植面積,今年預計會增加2000萬畝以上,約增加供應2300萬噸左右;2、擴大玉米進口,今年預計全年玉米進口總量會在2800萬噸左右;3、階段性實施小麥玉米替代,預計替代總量會在3000萬噸左右(常年約為1500萬噸);4、限制玉米工業用糧,主要是玉米燃料乙醇的推廣預計會受到限制;6、加快科技貢獻力,提高單產,轉基因育種日程明顯提快。
綜上所述,雖受制于耕地、水資源等客觀條件,我國對糧食等大宗商品的調控手段相對較為有限,但如果上述措施落實后將會使得玉米(包括替代)供應多出8000多萬噸,將有效緩解玉米短板帶給整個糧食供應的安全問題。整體來看,玉米價格1.5元會是關鍵價位,繼續看高玉米價格風險偏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