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對于很多國人而言,可能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國家。說它熟悉,是因為在我們的印象里,好像對印度很熟悉,說他陌生,是因為好像除了印象中的印度,你很難了解具體實際中的印度,雖然現在新媒體的發達,給了我們另一個觀察印度的窗口,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自媒體作者提供的視角是偏向娛樂化的,看了之后只會讓你感受到中國發展的速度,卻并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印度。每日糧油從農業的角度來看,感覺當前的印度像極了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七位,大約是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數量約為13.5億人,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以上的國家之一。但印度卻有著全球最大的耕地面積,其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都適合耕種,因此,印度的農業發展數據是一組比較奇怪的數據:印度的耕地面積全球第一,每年的糧食產量約為3億噸左右,不到我國的一半,人口與我國規模相當,但每年卻能出口大量的棉花、食糖、大米、小麥、牛奶等,可以說,除了食用油大量進口外,印度是一個純粹的糧食出口大國。當然,從上面的數據對比,我們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印度的人均消費很低。這是因為印度特有的飲食習慣(印度為素食國家,主要喜高油、高糖食物)和種姓制度構成的貧富差距所引發的結果,但由于我們平時接觸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個體信息,由此也給我們造成印度非常落后的印象。但如果我們能將印度作為一個整體,可以看出印度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與此同時,近段時間我們還注意到一個問題,由于疫情引發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反而給了印度糧食提供了更大的出口良機。因為,雖然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但其糧食出口單價往往偏高,而當下全球糧食價格走高,讓印度糧食的競爭力反而進一步增強了。作為對比,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我們的糧食產量約為4億噸,但每年還能出口一定數量的玉米、大豆、大米等作物換取外匯。其中玉米每年的出口量能達到數百萬噸,最高峰時達到1600多萬噸(2003年),大米出口量每年也能達到一二百萬噸,大豆約在30-50萬噸之間。主要原因是,那時候我們也像當下的印度:總量成規模,但個體消費量小。因為那時候剛剛解決溫飽,肉蛋奶的供應當時雖不說稀缺,但絕對做不到現在的普及。所以,當看到很多自媒體拿中印兩個的糧食進出口數據對比,以此說明我國農業面臨巨大危機時,總覺得很荒唐。不可否認,當先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但居民的飲食消費層次絕對是印度無法比擬的。換句話說,印度當下的糧食供應情況其實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就經歷過,事實證明,當下的食品供應水平要遠遠高于那個時代。因每日糧油信息發布規則原因,導致微信公號文章發布略晚,如每日糧油原創文章本公號未發,請同行媒體在轉發時務必注明來源,對于惡意轉發者我們將點評批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