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虎坦克殲擊車是二戰后期,德軍設計的一款反坦克武器。隨著戰爭的進行,盟軍和蘇聯不斷對自己的坦克進行升級。尤其是后期美國的潘興,蘇聯的IS-2,都讓德軍引以為傲的虎式坦克失去了它的優勢。
博物館的獵虎
盡管德軍也研制出了對抗這兩個鐵王八的虎王坦克,但是對于后期資源匱乏的德軍來說,批量生產虎王顯然是不現實的。
于是,德軍退而求其次,將一部分未完工的虎王底盤用于制造一款威力更為強大的坦克殲擊車。
獵虎坦克殲擊車的構想就這樣出現了。由于擁有虎王的底盤,這使得它的抗打擊能力非常強。戰斗室正面裝甲高達250毫米,這比后來的“大老鼠”的最厚裝甲部位還要硬。
獵虎坦克殲擊車
由于是坦克殲擊車,沒有炮塔就意味著沒有坦克的機動性。這就要從其他方面彌補,獵虎擁有當時德國威力最大的坦克炮,128毫米Pak44 L/55型火炮,也就是后來“大老鼠”上面裝備的火炮。
除此之外,獵虎在最開始設計時就借鑒了灰熊突擊炮、象式坦克殲擊車的慘痛教訓,這次德軍沒有吝嗇他們的機槍。
獵虎不光有用于自衛的機槍,還有兩挺,都是威力強大的MG43通用機槍,一挺安裝在火炮下方,另一挺安裝在車體的頂部,最重要的就是車頂那挺,擁有良好的射界,關鍵時刻還能當防控機槍用。
獵虎坦克殲擊車有點生不逢時,它在德軍服役時,戰爭基本都已經快結束了,德國本土已經陷入了兩線防守的尷尬境地。
獵虎坦克殲擊車的三視圖
獵虎主要裝備了兩支部隊,分別是653和512重型坦克殲擊營,在本土防御中,第512營最后戰績是摧毀了150輛盟軍的裝甲目標。
獵虎坦克殲擊車給盟軍裝甲目標帶來了巨大威脅,但是德軍內部對他的評價并不高。二戰德國王牌車長奧托-卡爾烏斯就曾經評價過;
“獵虎盡管高達82噸,看似很結實,其實不然。它確實裝甲很厚,對它造成威脅的不是敵人的炮彈,而是自身的問題。沒有可以轉動的炮塔,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要瞄準目標,必須整個車體都跟著轉動,這會讓脆弱的轉向傳動裝置破裂。”
德軍王牌車長,卡爾烏斯
顯然,用習慣了虎式的卡老爺子顯然是對獵虎不太滿意,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西線使用獵虎擊毀了大量盟軍坦克。
這也難怪,如此高噸位的裝甲目標自身機動性本身就存在問題,再沒有可以轉動的炮塔,這簡直是把機動性差這個缺點無限放大了。
其實不管是最后的獵虎,還是之前講到的象式,大噸位坦克殲擊車,其實在設計之初就是一個很矛盾的概念。
盡管他們都有很不錯的裝甲和防護能力,但是沒有適合他們的戰術,擁有厚重的裝甲卻不能沖鋒陷陣,這難道不很諷刺么?
如果制造他們就是為了在后面打黑槍,那為何不多造幾門大口徑反坦克炮呢?其實在作戰中,德軍的獵虎即使機動性非常差,但是戰爭后期存活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精銳,他們本身就有非常足的戰場經驗,所以彌補了一部分獵虎的弱點。
在他們的高超指揮下,也確實做到了令盟軍聞風喪膽,但是別忘了,盟友有制空權,后期的戰斗機上都掛載了專門用于對抗裝甲目標的武器,這對裝甲部隊薄弱的頂部裝甲有致命威脅。
由于本身服役就晚,獵虎的項目也一直在為豹式坦克項目讓步,再加上自身維護差,造價昂貴等缺點,最終只生產了90輛。
獵虎在戰后幸存的數量非常少,目前只有3輛,分別在英國波維頓坦克博博物館、美國阿伯丁試驗場、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