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是中國北方的傳統飲食,面食的種類很多。我們現在所吃的各種面食是怎樣
發明的呢?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麥”字,但由于磨面的磨要晚到戰國以后才發明,所以商周時代人們只能吃整粒的小麥,還沒有用面粉做成的面食。
在戰國時代的《墨子》一書中最早出現了“餅”字。“餅”是古人對面食的總稱,蒸的叫蒸餅,烤的叫燒餅,撒上芝麻的叫胡餅,下在湯里的叫湯餅。但是迄今我們還沒有
發現戰國時期的石磨,現在所發現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漢時期的。由于漢晉時期還沒有掌握發酵的技術,因此,面食都是死面的。死面餅很硬,難以咀嚼,需用湯汁泡軟,這種吃法一直流傳到今天,如西安的
羊肉泡饃和北京的鹵燒。
“饅頭”,據說是諸葛亮七擒孟獲得勝班師時,行至瀘水,不能渡江,孟獲說瀘水中有一猖神興風作浪,需用49顆人頭祭祀,諸葛亮想了個辦法,用白面摻水做成人頭的模樣,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饅頭”。如今,北方人將有餡的饅頭叫“包子”,南方人仍然把有餡的叫作“白饅頭”。
中國最早的“面條”并不是條狀的。那時,人們只是將面塊搟成餅狀扔到鍋里去煮,故稱之為“煮餅”。晉代又稱“煮餅”為“湯餅”。做湯餅時,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湯中,所以又叫“饦”,實際上這就是現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條的花樣逐漸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風味的面條。元代有掛面問世。明初的劉伯溫還記下了8種面條的制法。元明兩代,面條興盛不衰,成為大眾
喜歡的食品。
水餃,古時叫餛飩,但它與現在的餛飩又不同。早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在所著《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餛飩這種食品。唐代,餃子稱為“牢丸”。1968年在新疆吐魯番的塔那北區,考古
工作者發掘了一座唐代的墓葬,出土了一個木碗,碗里盛的餃子雖然已經干了,但是仍很完好,其形狀與今天的餃子完全相同。這說明早在唐代,餃子就已經傳到我國西域的少數民族地區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