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饒宗頤先生
劉曉林
治學求問之途非有“他”無“我”,亦非有“我”無“他”,實有“我”有“他”耳!誠如饒公所言:“天人互益”。
豈止治學求問之途?其他亦然。鴻蒙萬物相聯,未見孤立隔絕者。竭盡全力以吸宇間精華,篳路藍縷以成“一己之我”。我之為我,我中有他。恍兮惚兮實通精兮確兮。惟深諳盈虛消長,惟參悟八極妙玄,方有徘徊“大化”之緣。終究得否?天賜。(偶然與必然相互制約之結果)
易學有論,六合之內,“一”“二”相融。前賢有“天人合一”之說,而今饒公發“天人互益”之聲。究其本,同出異名也!“合一”則生,“互益”則進。(進而言;精微宏大,不可偏執一方。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唇齒相依,若此者比比皆是也。)
天人互益,四海皆安。水流不斷,花枝月滿。
注:
此文約寫于2008年。
饒宗頤先生,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漢族,生于廣東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祖籍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中國學術界曾先后將其與錢鐘書、季羨林并列,稱之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1949年到香港,1952年曾于新亞書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1968年至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及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后在法國、日本、中國內陸、臺灣及澳門周游講學 。2009年1月,獲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1年12月,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連任。
饒宗頤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銜,包括法蘭西學院儒林漢學特賞、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勛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
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