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劉曉林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字意雙解:
自然在默默遵循著自己的規律運行著。再大的狂風與暴雨不會永不停息!什么導致了如此呢?天地本身啊!天地尚且不能(將某一“行為”永遠持續下去),何況人呢?得道的人與“道”相融,有“德”的人與德相融,不成功的人與“違”相融。與“道”、“德”、“違”相融的人,它們會舍棄你嗎?人(機構)本身誠信不足一定會有(他人)的不信任產生啊!
旁注:
“希言自然”有人解釋為沒有指令讓自然如何勉強說得通,離實質的表述仍隔了一層膜。萬物都在按照自己的“道”在存在著、發展著,哪能強求呢?狂風暴雨仿佛痛快,它可以不止嗎?不能。你我某一瞬間、某以階段的情感、行為等仿佛愉悅,它可以凝固嗎?更不能。其他也是如此,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自身的周期。
一個人想發現、研究“道”,一般來說會比無意于“道”的人更易得到“道”的青睞與眷顧。你若整日想著背道而馳,“道”還能不讓你日趨于“失”嗎?人若想做事情更易成功要學會盡最大可能把你的誠信展現給與你發生聯系的人才行!如果你本身有10分的誠信卻給人6分的感覺,他人憑什么信任你呢?
解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劉曉林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字意雙解:
極力踮起腳跟反而站立不住;極力邁著大步想要快行反而不動。自以為是、炫耀、矜持者都會適得其反。于道而言,上述實在是多余至極。對于令人厭惡的事物(行徑),得道的人是決不這樣做的。
旁注:
本章與第二十四章有著太多的雷同之處,不過在文字結束時的強調有所側重。第二十二章給人以“道”的分享,第二十四章直接對人提出了警告。事情欲速則不達,事情要適可而止。適即我們常說的“度”。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出“守”的重要性,想“破”嗎?一定要先把“守”的功夫做好。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規律中的特例,例如有人可以做到先“破”后“守”,有的人可以做到企者立,跨者行、自見者明……任何一種思想、學說想顧及到所有人難度實在是大!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物理與規律全部講的讓你我徹底明白,否則要你我的大腦何用?學而用之,學而化之才是!最終你是你,我是我。
注:解老子《道德經》的版本為劉曉林九天居士30歲左右所寫,未做任何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