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
劉曉林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字意雙解:
天下最柔弱的自由“行走”于最堅硬的物體中;無形的可以進(jìn)入沒有間隙的物體。我從這里認(rèn)識到“無為”比“有為”更具優(yōu)勢。自然而然教導(dǎo),順其自然的好處,普天之下少有能趕上它們的。
旁注:
人們常講“以柔克剛”,為什么?無數(shù)“柔”的“積累”形成了“剛”,也就是“柔”是構(gòu)成“剛”的最基本、最原始的要素。有無之辨也大略如此!不少人認(rèn)為不言是無言、不為是無為,這是極其偏頗的。不言是指不需言,無為是指無需為。因為還有比“言”與“為”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既能自然而然又能順其自然的“不言不語、無所事事”。
“不言”與“無為”不能一概而論,其背后的根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來育人或做事,以盡最大可能調(diào)動事物(包括人)潛在的有利因素為主旨。否則將陷入不切實際的偏執(zhí)中。
解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劉曉林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字意雙解:
聲名和生命,哪一樣更應(yīng)珍惜?生命和財富(偏重物質(zhì)),哪一樣價值更大?獲取和丟失,哪一樣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大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到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懂得滿足的人內(nèi)心才不會受到“冷落”;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見(大的)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啊!
旁注:
“名與身、身與貨、得與亡”這里面涉及到標(biāo)準(zhǔn)中的價值觀問題。在某些人看來認(rèn)為非常值得的事或物,在另外某些人看來可能會不以為然!(部分含義與45章近似)宇宙間的平衡非常難,而平衡的關(guān)鍵則是“度”的把握。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
人如何才能做到知足避辱?如何才能盡量避險?同樣與“度”的把握有關(guān)。事實上有些“度”是比較容易把握的,比如從A到B(A——B)。對于象“段”此類的“度”無疑比象“點”此類的“度”要好把握的多!也就是“度”越精確,我們越容易發(fā)生錯誤,也越應(yīng)注意才是。當(dāng)一個人在“度”的把握上越優(yōu)秀時,此人所取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注:解老子《道德經(jīng)》的版本為劉曉林九天居士30歲左右所寫,未做任何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