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和國家的未來希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家教擔負著最基礎最關鍵的素質教育任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家庭教育顯得更加重要了。如何培養孩子成人成才、與時俱時。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
為了共同關心下一代,本文提出十個重要議題,敬請廣大家長和同仁內行研討審閱。
一 什么是家教上策
家教上策,首重心態性格教養,首先抓緊培養放心的孩子。
專家論證:人的心態性格,決定人的前途命運。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性格習慣。”馬丁·布貝爾說:“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是品格教育”。社會實踐證明,看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有沒有好的前程,主要看他是否養成了好的心態性格和好的行為習慣。
一個孩子成人成才,是由身體,知識、技能、心性特點等諸多因素構成的。其中心理性格的養成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心性是人內在的潛藏動力,是人一切行為的發源地和指揮部。可以說,人類社會千差萬別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一幕幕的喜劇與悲劇,都是由于人們的大不相同的心態性格和行為習慣導致的結果。
看看那些感動人心的好孩子,感動中國的青少年,懂禮貌、能謙讓、有孝心、樂助人。吃苦勤奮、學而不倦。不依不靠、自強自立。從小養成的良好心性和行為習慣,真是令人欣喜又欣慰,心寬又放心。
看看那些不知好歹、言行無規矩的孩子們,養成的是自由任性、喜樂好玩、懶散不經、甚至惹事生非的行為習慣。真是令人可嘆又可惜,操心又擔心。
可以說,孩子的心性好壞,是大人心情的陰晴表。如果孩子個性發展好,人緣好,機遇機會好,大人就放心,心情就開朗,眼光就明朗,才能共同感受家庭幸福。如果孩子為人做事不顧理路,老讓大人常擔心,心情象陰云籠罩不開朗,就根本談不上家庭幸福。
認清這些道理,就會明白,教子成人成才的良方有多種,最上策的良方是從幼兒抓緊優良習慣心性培養,著重培養放心的孩子。
二 什么是家教中的誤導
家教中有四大誤導需要改變。
一是“重知識、輕性格”的誤導。過分重視即早認字讀書,把知識分數當命根對待,沒有把良好的心性培養放在第一位。
《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子過”。現代教育強調五育并重,德育為首。俗話也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教子嬰孩”。都在強調必須即早抓緊品德教育。
幼小的孩子,心靈象張白紙。只要即早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低劣的東西就難占領孩子的心靈市場。
許多家長把孩子當寶貝,衣食住行都包辦代替,失去“教子嬰孩”的大好時機,違背了孩子“先學做人然后才能成才”的教育規律,結果孩子變懶了、變散了,再勸導也遲了、難了。
二是“重共性、輕個性、互相攀比”的誤導。沒把培養個性特長放在第一位,缺乏因材施教的觀念。許多家長流行趕時髦,互相攀比,盲從附和,人家學什么,也讓自己的孩子學什么。容易形成所學不合口味,不對路,磨滅了孩子的天賦個性。趕來追去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是一種盲目的錯位引導,會使孩子一生難以找到發揮自身才華的位置,會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終生遺憾。
有一個高中高才生,熱愛飲食職業,不考重點大學,誠信十足報考了烹飪專科學校。十年多,成為行家名師,在北京等城市開設連鎖店,實現了人生目標和價值。這就是值得深思的好例證。
三是“重普教、輕職教”的誤導。沒把培養孩子動腦動手會做事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以為考住大學有好出路,上職業學校沒有多大出息。
這種誤導致使眾多的學子,成為有知識缺技術的低能兒。許多大學的畢業生,為了就業找工作,還得重新學習社會需要的職業技術。還得返回來再上專業技能培訓班,例如同煤集團用人單位,只招本科生報名,還得培訓二年,才能上崗,就是說明。
四是“愛笑怕哭、擔樂不擔憂”的誤導。
以為孩子的笑是開心快樂的好事。哭是傷及身心感情的壞事。想方設法引笑、逗笑;小心謹慎、防哭止哭。這是溺愛短見、缺乏承受能力、軟弱無力的表現,對孩子一點好處也沒有。
其實人生的哭泣,比笑更為重要,作用更大,意義更為深遠。
紅塵迷心,哭能喚醒,力量作用無窮。
悲歡離合,情景萬種,哭最揪心感人。
驚天動地泣鬼神,天理人情寓哭中。
這里單說嬰孩的哭,是天賦的功能,是生命活力運動的喜人表現。哭起來能使全身肌體都震動,喉嚨開闊,嗓聲變大,能促進身心迅速發育成長。大人應當為嬰孩的哭,贊賞和歌唱。
孩子的哭,是告知父母的語言,是自身需求的呼喚。家長不可急躁打斷。只有耐心地多聽聽、多了解哭的原因是什么?才能符合情理進行照管。
孩子的哭是天生秉性,個性特點的展現,不能壓抑,應當讓其盡情發揮,才能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孩子的哭也包含天生的小聰明、小招數。哭,就是想叫大人更好地親親。就是想達到自己一時一事的目的愿望。面對招數,家長也應回招。“孩子,你哭吧,哭也沒用。”“錯了就應該哭”,“看你能哭到什么時候”。心腸硬一硬,才是良方。
明智的家長,從不埋怨悲觀孩子的哭,而是能理解看好孩子的哭。放開胸懷讓孩子哭,哭,能觀察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能用策略使孩子在一次次的哭泣中,接受教訓、增長智能。哭出來的孩子健壯有力,能抵抗風吹雨打。能把哭作為動力,記憶終生。
現在許多專家和民眾一致感到:不僅家長存在對孩子的誤導,而且教育制度存在著對學生只重高考分數,不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嚴重誤導。從上到下,改革誤導勢在必行。
三 家長必要的學習與很好的籌劃
家長的學習與規劃,是良好教子的基礎。
第一,父母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思想認識水平。有關優生優育人才學、心理學的知識,應當掌握一些。看看書、聽聽講座,能夠更新觀念,增長見識。
第二,父母應當和孩子同步學習,同步研討。步調一致,大人與孩子能形成互相促進的氛圍。
第三,家長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個性特點制定目標計劃,有了好的目標規劃,才能培養出好孩子。
從懷胎到上小學這六七年,是孩子生長發育最迅速、性格形成最關鍵的階段。所以家長最需要很好籌劃。
朱熹言: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食不邪味,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
有位世界偉大天才音樂家說:我在娘肚里就聽到了美妙的聲音。
說明孕婦注重胎氣、胎心、胎動功能的良好發育,十分重要。
哺乳階段,目標是勤快地喚醒孩子的感覺知覺,讓孩子的體能和智力功能即早發展。避免畸形、偏食、遲鈍、懶惰等現象發生。
兩歲到四歲,是啟蒙教育階段,是孩子學語言的黃金期。堅持成天和孩子共同講童話故事,最能培養想象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提筆、畫畫、共同做玩耍游戲,最能增加信心和興趣。最能啟動靈活、靈性、靈威。鼓勵孩子手腦并用,自己學會吃飯穿衣、洗手臉。教給孩子一些禮節禮貌方面的道理,能為孩子良好素質奠定基礎。
五歲到六歲,是學前教育階段。主要目標是培養自覺獨立的生活學習習慣,尊長愛幼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個性特長的發展。
這個階段要善于引導孩子參觀、訪問,參加音、體、美活動,參加初步的技術培訓班,培養孩子的情趣愛好,個性特長。
這個階段,家長應當放心放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活動天地。注意觀察研究孩子接觸的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有什么潛在能力和愛好,從中引導孩子向良好方向發展。
孩子上學后,家長要緊密與學校聯系配合,及時掌握孩子發展的正確方向。
家長培養子女共同的好方略應該是:引導子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風尚和文化傳統。學習現代先進的思想理論和科技文化。立住根本,與時俱進,拼搏奮斗,實現人生價值。
家長培養子女特殊的好方略應該是:研究子女的個性類型和愛好特點,挖掘智能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引導子女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目標有重點學習和掌握一門文化科技,使其不僅能成為有用之才,還可能成為有特突貢獻之人才。
四 怎么消除代溝和隔閡
家長與子女是兩代人,兩代人的經歷認識不同,形成了自然的代溝。這種代溝,無形中影響著兩代人和諧相處的關系。這是父母與子女發生是非的爭論,誤解,委曲,甚至逆反、對抗等現象的主要原因。
如何消除代溝形成的距離隔閡和矛盾沖突?
“換位理解、平等交友”能做到這八個字,就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對孩子頑皮好動,難管理等許多特點特性。家長需要用耐心、信心進行教育和感化。不可嘮叨訓斥。
第二、要認識“新一代”孩子的特點特性。沒有新觀念,教育不好新一代。
第三、不擺架勢,當個朋友。談心交心,平等相處,既做好父母,又當好朋友的家長是明智的好家長。
老認為自己事事比孩子高明,用家長的權力壓服孩子,想孩子順從自己,與孩子爭理斗氣,激化矛盾隔閡,這是愚蠢無能的家長。
五 孩子是誰家的,靠誰管教
孩子是屬于自家的,也是屬于國家的。
當今的孩子生活在改革開放、科技進步,激烈競爭的時代,需要培養開明開放、與時俱進、力爭上游的思想品質。
家教必須打破封建保守、私有偏愛的舊模式,采取開明開放,放心放手、自信互信、共同管教,讓孩子經受多方面的學習鍛煉的教育模式。
有些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家的私有財富,在自家的小天地任來管教。對孩子在外面活動所發生的爭吵問題,常常護短,對別人代管不放心。所有自私狹隘的思想觀念都會造成孩子離群失眾的不良影響。
牢記哲理名言: “要想成才,就得經風雨、見世面”“寬容忍讓是美德”“委曲求全能贏得勝利”、“爭則互敗、和則互利”。對他人管教中發生的矛盾問題必須坦誠公開,商量解決。家家戶戶都來這樣引導孩子。不僅孩子能得到多方面的鍛煉關愛,學會和諧與人交往相處,而且大人也會在互相商量探討中增長見識。這樣教子既是家家的責任,也是家家的幸福。(待續)
(作者 高云偉 系退休干部)
圖文編輯: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