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文/陳曉云 昨夜和朋友聊天,她聊起了自己的身世。 在那個年代,國家不提倡計劃生育。父母的不小心,給了她一條小小的生命。她上有兩哥一姐,父母重男輕女,本想把她扔掉,可時值過年,奶奶怕沖了過年的喜氣,她僥幸活了下來。從她記憶起,父母就沒給過她一個笑臉。后來家中又添男丁,小小童年的她,就擔任了一項偉大艱巨的任務——哄弟弟。別人家的孩子到了六七歲時,都上學了,可父母不讓她去,父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由讓她帶弟弟。她的童年只有弟弟的陪伴。弟弟六歲上學了,母親就又給她攬了一個哄孩子的活,也就是現在的保姆。哄孩子的活攬不到時,母親就讓她當小工,搬磚頭。十八歲時,一個有頭有臉的親戚可憐她的青春年華,給她在工廠找了一份工作,因為目不識丁,她只能給廠里打掃衛生。
她說的有點哽咽,斷斷續續的。她說這輩子心里始終有一個結,她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只是父母年歲已高,而且多病,自己不侍候吧,良心上過不去,父母養育之恩大于天。可是她說自己一回首往事,心里就迷茫,她說經常夢見自己的童年,夢著自己帶著年幼的弟弟穿大街過小巷,有時弟弟不見了,她急的嚎啕大哭……
聽了她的敘述,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家家戶戶兒女成群。重男輕女是那個時代最大的悲哀。兒子是自家人,可以為祖上續香火;女孩就是外人,象野草一樣自生自滅。殊不知,每個人都渴盼親情。親情面前,人人平等。
人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不認同。象我朋友的父母,剝奪了她受教育的權利,就是他們一大過。只是父母給了我們獨一無二的生命,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就這一點,就是老天給我們最好的恩賜。只是如何原諒父母的不完美,也是我們做子女所修的一門課程。
古有一代霸主齊恒公。因為出生時倒著生母親不喜歡他。母親偏愛他的弟弟,一直為他弟弟謀求太子之位。但由于弟弟各方面才能不及他,他當上了國君。當上國君后,他母親就幫著弟弟爭土地,要兵馬。后來甚至幫著弟弟謀反叛變做內應。遺憾的是,叛變失敗,他的弟弟在戰亂中死去。他恨死了自己的母親,將她安置在一個地方,并立下誓言,此生不再相見。說完狠話后,想到母親生他時所受的苦,就后悔了。后來在飯桌上看到大臣考叔的孝心,更加懊悔自己對母親說的話。他想補救母子之情,考叔就派人在一座黃土山下鑿開一個山洞,洞里挖出水來,洞口寫上黃泉二字,安排他和母親在此相聚。齊恒公既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又在有生之年接回了自己的母親。可謂忠孝兩全,這就是后人常說的“黃泉認母”的故事。
在現代屏幕中,有很多電視劇也演繹了父母的不是,很多人渴盼親情的回歸。像電視劇《都挺好》,劇中母親重男輕女,她的理論是女兒養到十八歲就可以,以后要嫁人,養老也不用女兒。父親蘇大強,因為妻子下世擺脫了強悍妻子的鐵腕,對幾個孩子變本加厲,不斷提出過份要求。但劇中的老三——女兒蘇明玉表現出來的做法,讓人感動。蘇明玉從小備受母親的冷落,她立志要像哥哥一樣考清華,可是父母為了大哥,把她從小到大居住的房間賣了,還是在她高三的關鍵時刻,搞得她連復習功課和睡覺的地方也沒有。更可氣的是,大哥二哥只要向家里提條件,父母毫不猶豫的就想辦法解決。她想參加學校尖子班強化訓練,母親卻連一千元也不給。母親扼殺了她上清華的夢想,讓她念了一所免費的師范學校。她帶著對家人的仇視,憑著自己的吃苦耐勞完成了命運的逆襲,成就了自己的事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對家庭充滿仇恨的蘇明玉,在蘇家一次又一次危難中,出手相救。幫母親買墓地,承擔父親的所有開支。在結尾,當蘇明玉看到患有老年癡呆的父親記得給十五歲的她買練習冊時,才恍然大悟,父親是愛過自己的,他把什么都忘了,唯獨沒有忘記對她的愛。最后明玉回到老宅子里,看到了小時候的母親和自己,母親也曾經溫柔過。她放下了所有的痛苦和不甘,為了照顧癡呆的父親,毅然辭職,活成了她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人說,原諒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父母不是圣人,孰能無過。如果我們對生養自己的父母的過錯始終心存記恨,又如何面對社會的是是非非!忘記所有的不愉快,才能細細品嘗歲月的安詳。學會感恩,感恩父母的不完美,感恩父母的十月懷胎,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堅信,所有的歲月靜好都始于父母的血肉之軀,原諒父母的不完美,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陽光,明媚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