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前一直在猜想,馬德里是什么樣子,她應該不像巴塞羅那那樣五顏六色富有詩意,不像托萊多和塞戈維亞那樣歷史悠久,不像安達盧西亞大區的小城那么神秘莫測.....
在我眼里,馬德里有著歐洲帝都的一切想象,大城市多元,包容的氛圍,大氣繁復的建筑,林蔭覆蓋的街道和轉角處就能遇到的噴泉和廣場,莊嚴氣派的皇宮更顯示了這座城市的底蘊和氣質。
作為西班牙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既古典又摩登。來到這里不但可以感受到古典與現代的交融,還可以體驗足球文化和斗牛文化,徜徉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博物館里,多元文化在這里碰撞后閃發出的火花會讓你癡迷,當然,這里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馬德里,以她的端莊和溫和述說著伊比利亞半島的故事。
清晨,當第一道金色的陽光灑落在格蘭大道上,我們來到了西班牙廣場。
西班牙的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座西班牙廣場,比起塞維利亞的西班牙廣場,馬德里的西班牙廣場并不起眼。但這里有最著名的西班牙大文豪塞萬提斯紀念碑,于是它成為了馬德里有名的一景。
這座1911年建成的廣場,雖然冠以國家的名字,可廣場并不大,廣場四周用高大的樹木圍成,中間是個長方形的大水池,水池中有一個漂亮的噴泉。水池的盡頭是塞萬提斯紀念碑和唐吉可德雕像。
塞萬提斯雕像端坐在巨大方柱的一把椅子上,俯視著下方的唐吉可德和他矮胖的仆人桑丘的雕像,唐吉可德手持長矛騎著瘦馬,而忠實的仆人桑丘自然是騎著一頭小驢,唐吉可德帶著他的騎士夢想和桑丘一起行俠仗義。雕像宛如塞萬提斯創作中的一個瞬間畫面。
塞萬提斯是大理石雕像,而唐吉可德和桑丘則是青銅像。這座紀念碑是1916年為紀念這位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逝世三百年而建造的。在一座城市的最主要廣場,聳立著一個人的雕像,可見塞萬提斯在西班牙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是這個國家的驕傲。
四百年前,當塞萬提斯捧出了他用八年心血寫成的這本騎士諷刺小說的上卷時,他已經是窮困潦倒揭不開鍋了,當時他肯定想不到,四百年后,在他故鄉馬德里的西班牙廣場上,他會變成一尊讓人人瞻仰的石像。
此外,紀念碑兩側豎立著代表唐吉可德真愛的兩尊石像:平凡的村姑阿爾東沙.羅任索和想象中美麗的杜爾西內婭.臺爾.托波索。
在塞萬提斯紀念碑背面,也有一尊雕像,是一位端莊華貴的婦女,手里拿著一本書。
廣場的后方有兩座醒目的建筑:正后方的是西班牙大廈,該樓的設計形狀和前方的紀念碑形狀吻合,原因是為了不遮住紀念碑的陽光。
另一座純白色的建筑是建于1948年的曾經的歐洲最高樓~馬德里塔樓。但在1967年被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南方塔超越。
廣場上的長方形水池與雕像背后的高樓相互掩映,使得雕像更具有空間透視上的美感。
馬德里老城區可謂濃縮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離開西班牙廣場我們繼續前行。
車窗外閃過的是西貝萊斯廣場中央的大地女神噴泉,象征著生育的女神西貝萊斯正駕馭著兩頭獅子拉著的戰車。(隔窗車拍)
緊接著旅行車駛入普拉多大道,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有著海神造型雕像的噴泉,這就是有名的的海神噴泉。(隔窗車拍)
西班牙是藝術氛圍侵染的國度,作為西班牙的文化中心,馬德里有各種類型,多姿多彩的博物館。雖然我是位藝術的菜鳥,但我也沒有錯過著名的普拉多博物館。
普拉多博物館建于1819年,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也是收藏西班牙恢弘作品最全,最權威的美術館。
博物館分為毗鄰的兩部分,維拉努埃瓦大樓和布恩雷蒂洛之家。在博物館的三座大門前分別鑄有西班牙古典繪畫最杰出的代表:戈雅,委拉斯蓋茲和牟利羅的雕像。
這座拿著禮帽的青銅雕像就是戈雅。能在博物館旁豎立起一座雕像來紀念他,他對西班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19世紀,普拉多博物館就被譽為“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作為世界頂級的美術館和收藏機構,普拉多擁有“文藝復興三杰”中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作品,還云集了16~19世紀西班牙藝術史畫作。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委拉斯開茲的四十多幅作品,包括鎮館之寶《宮娥》,還有戈雅的代表作《馬德里1808年5月3日》《卡洛斯四世一家》等。博物館還珍藏了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的提香,德國巴洛克派的魯本斯,荷蘭超現實主義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作品。
博物館最初是卡洛斯三世國王于1786年下令建造,1819年起對外開放。著名畫家莫奈,雷諾阿,畢加索,馬蒂斯,達利都來此參觀過,并對他們的畫風產生了一定影像。
普拉多定格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西班牙時代,是藝術讓昔日的記憶和人們的優越感得以永久保存。
只可惜普拉多博物館的畫作不允許拍照,而且時間極為有限,只能靠我們的眼睛和內心來感受,無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每一次駐足,都仿佛是透過大師的眼睛在與歷史對話。
普拉多博物館一帶很熱鬧,這里有個小型的廣場,
廣場上有賣畫的,
行為藝術者,還有當地人在這里休息。
普拉多博物館后面的小坡上有一座古老而精美的教堂,這就是建于16世紀的皇家圣耶羅米教堂。
教堂為典型的伊比利亞哥特式風格,外觀大氣磅礴,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大教堂,直到現在仍以獨特的建筑風格聞名于馬德里。
斐迪南和伊莎貝拉曾將這座教堂作為沉思冥想之地,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1975年的加冕禮就在這座教堂舉行的。
離開普拉多博物館便去往馬德里王宮。
西班牙是一個王國,皇宮濃縮了王朝的歷史。現在的馬德里皇宮是僅次于法國凡爾賽宮和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的歐洲第三大皇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宮殿之一。腓力五世曾想把它建造成歐洲最華麗的宮殿。
皇宮建在曼薩萊斯河左岸山崗上。在摩爾人統治時期,馬德里還不是西班牙首都,莫哈邁德一世出于防御目的,在今天王宮的位置修建了炮樓,14世紀卡斯蒂亞的國王宣布將炮樓改建成為城堡。1734年,城堡被大火燒毀,1738年參照盧浮宮重建。
1931年,阿方索八世退位之后,國王就不居住在這里,除了重大國事活動以外,平時皇宮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如果有幸看到王宮屋頂的兩面旗幟同時升起,說明國王恰好在這里辦公。
整個王宮大約有大約3000多間房間,約有五十間對外開放,掛毯裝飾的大廳,擺放瓷器的房間,布滿黃金裝飾的臥室和可以同時容納百人用餐的餐廳.....每個房間都各具特色。這里保還存了大量精美的油畫,收藏品,瓷器,鐘表,金銀物品......
王宮入口處,
弧度的屋頂拱角,圓形的窗戶,金色的輪廓....
穹頂上的繪畫。
墻上掛著皇家的標識。
王宮一層走廊。
隔窗相望。
但皇宮屋內不允許拍照,這些新奇與華麗只有親自去體驗了。
美輪美奐的阿穆德納圣母教堂毗鄰馬德里王宮,與王宮隔兵器廣場相望,兩座氣勢巍峨的建筑構成了一幅交相輝映的人文景觀畫面。王宮前的兵器廣場,靠曼薩納雷斯河一側,建了一個景觀側廊。
1561年,西班牙首都從托萊多遷至馬德里,但教會中樞仍留在托萊多,新首都馬德里一直沒有一座主教堂。1879年在馬德里建造主教堂,經過100多年斷斷續續的建造,于1993年完工。
教堂為巴洛克建筑風格,長104米,寬76米,中央穹頂的直徑可達20多米,內部裝飾華麗而現代。
從外表看,半圓形的藍灰色穹頂,別致典雅,是馬德里精華建筑之一。
1993年,教堂在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祝圣下正式啟用,成為歐洲最新的主教堂。
阿穆德納圣母教堂供奉的是馬德里的主保圣人阿穆德納圣母,意為:“谷倉圣母”。
現在教堂已成為馬德里的標志性建筑,2004年西班牙王子在此舉辦的大婚慶典使教堂的名聲遠揚,慕名而來的游人不計其數。
縱貫馬德里南北的卡斯蒂略大道上,有兩座一模一樣的大廈雄踞兩側,這兩座27層,高115米的大廈,各向對方傾斜15度,樓頂相對樓底錯開距離達30米,好似一座不封頂的拱門,吞吐著川流不息的車輛,氣勢雄偉,十分壯觀。這兩座大廈的傾斜度遠勝于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比薩斜塔的傾斜角為12度)。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歐洲之門。
這是西班牙少有的現代感特別強的建筑。而且兩座樓的樓頂可同時停4架直升機。
大樓建筑設計出自美麗國著名建筑師約翰.布奇和菲利普.約翰遜之手,結構設計由美麗國羅伯森工程協會完成,由西班牙本國的建筑企業施工。1990年8月動工,1996年5月完工。
其實,位于伊比利亞半島梅塞塔高原中部的馬德里,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歐洲腹地,南下可與非洲大陸一水為限的直布羅陀海峽相通,在歷史上,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也素有“歐洲之門”之稱。
斗牛是西班牙的國粹,斗牛在西班牙久負盛名,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
1743年,馬德里建造了第一座永久性的斗牛場,從此斗牛演變為一項體育活動。
西班牙現在約有300多個斗牛場,位于馬德里東部薩拉曼卡區的拉斯文塔斯斗牛場無疑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斗牛場。這座宏偉壯觀的紅磚色建筑,本身秉承的是摩爾人的新穆德哈爾式建筑風格,建于1929年,1931年開始對外開放。其直徑約6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環之一,設有2.5萬個座位。
拉斯文塔斯斗牛場也是馬德里最主要的藝術建筑之一。
每年的3~10月是馬德里的斗牛季節,每天下午馬德里的拉斯文塔斯斗牛場都會有斗牛表演。
而且還有樂隊伴奏。
屆時會有西班牙的國寶級斗牛士出場表演,還會有來自法國,葡萄牙,南美等有斗牛傳統國家的著名斗牛士前來,想在斗牛的故鄉和這座世界上最重要的斗牛場上證明自己,得到那份屬于自己的榮耀。
石柱上寫的是西語,意思是:斗牛士們向Fleming先生表示感謝。
拉斯文塔斯斗牛場是斗牛士的榮耀之地,據說沒有在馬德里拉斯文塔斯斗牛場表演過的斗牛士就算不上頂尖級的斗牛士,因此,這座聞名西班牙的斗牛場成了斗牛士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和榮譽的象征。
而且海明威,畢加索都曾在這里觀看過斗牛。
斗牛士總是瀟灑,羨慕讓裙擺飛揚,浪漫讓眼睛迷茫....
標槍手,長矛手,主,副斗牛士按順序出場,各自負責不同流程,挑釁牛只,挫銳氣,耗體力,最后主宰牛只生死大權。
斗牛士鮮艷奪目的服飾,華麗的動作,對牛只之間超近距離挑逗,盆旋,非常刺激。
勝利者的榮耀!
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斗牛就是其一。這與該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無可厚非,這是我對斗牛的看法。
來到馬德里不能錯過的還有太陽門廣場。廣場最早起源為15世紀的一個城門,因城門面朝太陽升起的方向而得名太陽門。太陽門廣場位于市中心,看來不起眼的廣場卻是集合馬德里歷史文化的大熔爐。廣場呈半圓形,房屋建筑環繞四周,建筑物之間有十條街道,以廣場為中心向外輻射。
廣場中豎立著卡洛斯三世的雕像,他是波旁王朝時期西班牙的國王,出生在馬德里,在位期間大力修建馬德里的公共設施,至今還擁有“馬德里最偉大市長”的稱號。
廣場上還有座充滿童趣的雕塑“熊與野草莓樹”,想不到這個萌物擔當竟是馬德里的市徽。據說這個標志最早在13世紀便出現了,熊是為了紀念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十一世,在馬德里周邊山上打獵打到了一只狗熊,草莓樹是因為當時這里有很多野生的草莓樹。
廣場上最早的建筑是18世紀的舊郵政大樓,也是今天的馬德里自治區政府樓,在佛朗哥時期曾是國家安全總部。
大樓門前的人行道地面上有個“0km”的標志,“零公里,公路起點”,這是西班牙全國公路網的中心,西班牙全國所有的公路里程碑都是從這里開始向外計算的,馬德里的門牌號也是以這里為起點的。人們稱它是“馬德里的肚臍”還稱它是“西班牙的肚臍”。
離太陽門廣場不遠是馬德里的主廣場~馬約爾廣場。從字面翻譯,是“最大的廣場”。廣場修建于1619年,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最輝煌的時代。
這是一個有著獨特風格的長方形廣場,長128米,寬94米,由4層高的建筑圍成,共有114個拱頂,377個陽臺和四個尖塔,9個對外的拱門連接著外面的市區街道。
在建成后的漫長歲月里,曾結結實實地著過三場大火,最后又重新修建,直至1953年完工后形成現在這個樣子。
突出的尖塔,陽光下,橙色的歐式建筑熠熠生輝,色彩明亮的廣場讓人眼前一亮,不那么擁擠的氛圍也讓我們放慢了腳步,慢慢地欣賞馬德里人的日常生活。
抬頭望,費利佩三世國王騎像鮮衣怒馬,神情莊重,似從歷史的長河中絕塵而來。
廣場上除了固定的酒吧和商鋪,周圍陽臺上惟妙惟肖的人像雕塑讓我又有了拍照的欲望。
據說以前在周圍住戶的陽臺上經??梢钥吹缴萑A的皇家儀式,斗牛以及種種紀念活動,甚至是宗教裁判所施行的火刑現場?,F在回蕩的是抱著吉他的年輕人的悠揚歌聲。廣場周日會有貨幣集郵市場,圣誕節時有圣誕集市。想想那時一定也會很熱鬧。
到圣米蓋爾市場看看西班牙人的日常美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市場挺大,約有1200多平方米,建于1916年,2009年又翻修過。這里有西班牙的各種美食,是美食愛好者的匯聚地。
水果,面包糕點,酒,還有“入口即化”的西班牙火腿......
馬德里是一座適合漫游的城市,也是歐洲數一數二的藝術中心。
沿著街巷信步,陽光優雅地漫步在綠茵茵的草地上,
墻上有趣的涂鴉,
窗臺上突然閃出的畫面,
熱情奔放的西班牙人....
說不定轉角處就會給你個意外的驚喜。
馬德里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大城市,有著獨一無二的歷史,藝術和文化組合,一天半的時間只能是匆匆而過,但留下的印象還是深刻的。
遠方像是一種執念,更像是一種癮,你不去,它便呼喚你,直到你尋蹤而至。我喜歡旅行,喜歡攝影,喜歡在路上的感覺,旅行和攝影時最完美的組合,一部相機伴著我走天涯。
謝謝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