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卡梅隆和男女主角在《泰坦尼克號》拍攝現場
卡梅隆介紹轉制過程
時光網洛杉磯訊(特派記者/閻旭亮) 洛杉磯當地時間11月9日下午,受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邀請,時光網特派記者參加了在好萊塢福斯片場內舉辦的3D版《泰坦尼克號》片段放映活動。傳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與他的黃金制片搭檔喬恩·蘭道隨后在現場接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的提問。卡梅隆比《阿凡達》中國首映式時要顯得更瘦,狀態也更好,健談如飛。說到興奮時,甚至會爆出F打頭的詞來強調語氣。
3D版《泰坦尼克號》放映的18分鐘片段沒有經過剪輯,只是揀選了片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場景,按順序一一播放。入場時,每位記者都領取了標有REAL-D 3D標志的3D眼鏡,眼鏡本身與美國本土影院提供的沒有任何不同。這意味著,當天展示的片段是REAL-D 3D版本。卡梅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提到,這次重新發行3D版本的《泰坦尼克號》,他們也考慮到了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到明年4月6日,包括3D、IMAX 3D、2D、IMAX 2D等主流格式的所有版本,都會同時在全球大范圍發行上映。福斯電影總裁詹姆斯·加諾普羅斯表示,明年4月6日,是“載滿財富和夢想的”泰坦尼克號意外沉沒一百周年的紀念日,也是3D版《泰坦尼克號》新啟航的開始。
從放映的片段看來,相較于近年來為人詬病的“偽3D”來說,3D《泰坦尼克號》展示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應證了此前外媒關于2.99D的說法。對于3D轉制,做著這項工作的卡梅隆事實上一直反對簡單粗暴地將影片轉制成3D版本,但是他支持將經典影片轉制重映,比如說《奪寶奇兵》和《教父》,并認為自己的作品中《終結者2》最有資格被轉制。
和拍攝創作一樣,轉制也需要整個團隊的合作以及導演的藝術判斷
(《泰坦尼克號》拍攝現場)
創造新工具轉制影片
原班人馬集結力量再創作
卡梅隆被公認為是“技術與藝術,兩手都抓,兩手都硬“的導演。在解釋3D《泰坦尼克》的技術選擇問題上,他說:“我們從很多轉制工具里選取了一個我們認為最恰當的。選擇的標準是它是否有強大的輸出能力,另外就是我們和它對不對脾氣,就像人際關系一樣。坦率地說,用七種不同的渲染工具,會得到七種各不相同的效果,每個鏡頭經過不同的渲染,結果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意識到,我們應該關注渲染之后的結果,判斷它們是否合適。畢竟這部電影是我拍的,我知道片場道具的大小,我熟悉那些演員的長相,我也知道每個鏡頭3D化之后應該是怎么樣的效果。另外,我拍過真正的3D鏡頭,我非常了解什么樣的3D鏡頭是不能接受的。”
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卡梅隆經常花數個小時,在數字放映機上逐幀翻來覆去地觀看。“為了更好地轉制《泰坦尼克》,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工具。我們要幫他們盯著結果,看哪些地方制作是有問題的。工具可以修正影像,但還是要靠人判斷,藝術上的判斷。我們強烈地認為,原片的導演、制片或者其他電影創作團隊的人,必須參與到電影的轉制工作里去,和技術人員合作。”
在轉制的過程中,或許卡梅隆會想起當年拍攝這場戲時的細節
(《泰坦尼克號》拍攝現場)
轉制3D不比拍3D有趣
但服務觀眾就是快樂所在
之前有媒體報道說,卡梅隆對轉制工作抱有怨言,說這是個痛苦的過程。卡梅隆讓記者不要把他那些“話佐料”當真,因為他說話有時很隨意的。他的本意是,如果非要比較的話,那么去拍攝一部新的3D電影顯然是更讓他感到愉快的事情。“因為拍攝時,所有因素都是可以掌控的,把桌子往那兒移一下,把鏡頭再湊近一些,什么都可以調整。但如果一部電影已經拍完了,要調整什么就都更難。”
卡梅隆多次說過,如果讓他現在拍《泰坦尼克》,他肯定會選擇用3D格式來拍。“作為導演,拍攝一部3D影片是容易和有趣的,但轉制它就是無趣。所以我不推薦去轉制3D電影。這固然有許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這么做對電影制作者來說太無趣了,這不是一個創意的過程。”
有記者反問:“可是你現在就在做這個事情。”卡梅隆提高聲調微笑回應:“你說的沒錯。我們其實是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可目的是給你們服務,給你們提供一個你們喜歡的東西。”言外之意,他在轉制中得到的樂趣,肯定不比觀眾在電影院里欣賞成品更多。
卡梅隆反對簡單粗暴地轉制3D,但是仍期待深愛的經典電影轉成3D版重映
力挺經典轉制重映
想看3D版《奪寶奇兵》《教父》
卡梅隆自信他這次做的事情是特別的。“你知道,總有些怪胎達人花自己很多時間和精力弄一些讓大家覺得很酷的東西,其實我們做這個轉制工作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你知道好多導演,恨不得馬上就拍個電影出來,然后弄成3D的,但你會為了省一點兒錢,先拍個黑白電影,然后再轉成彩色電影上映嗎?轉制3D也是這個道理。我做這個轉制是很仔細的。”
“有人質疑我,嘿,你不是一直反對轉制3D嗎?我是一直反對,現在態度也不變。但這次我就這么干了(笑)!話說回來,我反對轉制3D,是反對那些還沒拍攝的項目先拍后轉,我不反對用合適的方法來把那些已經存在的、我們深愛的電影轉成3D后重新上映,比如《奪寶奇兵》和《教父》。是的,《教父》!”
卡梅隆:“當你看到一個可怕的場面,馬上想到,壞了,我可怎么辦?我要死掉了!”
(《泰坦尼克號》拍攝現場)
100%忠于原版不追求完美
3D體驗讓你置身災難現場
自稱絕非“修正主義者“的卡梅隆表示,3D版《泰坦尼克》的鏡頭和剪輯會100%忠于原片。盡管影片至今已經被影迷挑出了225個穿幫或者細節上與歷史不符的錯誤,但他這次不會進行任何調整。“我不喜歡完美這個說法。”
他說,當初在拍攝影片時,關于泰坦尼克號的實際情況,只有少量游客拍的照片可以參考,所以制作的實景模型很多細節靠想象。這些年,他花了很多錢去探索泰坦尼克的殘骸,用水下拍攝儀器和機器人,拍下了大量的鏡頭。但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影片上映之后。“現在我對泰坦尼克號了解更多了,但難道我要因為我們做的模型與原船樣式不符,比如一道門不太一樣,我就把電影里那個部分重拍一次?”
蘭道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么不做任何改動的原因。他說,對影片進行任何改動,都會影響觀眾的體驗,觀眾會在觀影過程中花額外的精力去注意有哪些地方與過去不同,而這是他們所不愿見到的。
卡梅隆認為他的作品中《終結者2》最有資格轉制3D版,你覺得呢?
(《終結者2》片場)
3D轉制并不昂貴
《終結者2》最有資格轉制3D版
彼得·杰克遜的兩部《霍比特人》都是用3D格式拍攝,而卡梅隆顯然也對《指環王》系列電影鐘情無比。他說,希望《指環王》三部曲能有機會制作和重映3D版本。而在他個人作品中,他認為《終結者2:審判日》是最有資格被轉制3D版本的,前提是市場條件允許,“我們還是先看看3D《泰坦尼克》表現如何吧”。
自《阿凡達》之后,3D電影已經幾乎成為好萊塢大制作的標配。不少人質疑拍攝3D電影會增加電影成本,提高競爭門檻。但卡梅隆和蘭道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輪流否定這個說法。卡梅隆說:“拍攝3D電影并不昂貴,制作特效的3D才昂貴,但相對特效的成本,其實3D那部分的額外成本也不算高。”
蘭道接話:“拍攝3D電影,演員成本不增加,執導成本不增加,布景成本不增加,而這幾項才是成本的大頭。”卡梅隆又說:“其實主要增加的就是攝影機那部分的成本,但平攤在全部制作費用里,其實多出來的那點錢并不算什么在這個數字化已經非常高,后期制作成為重中之重的時代,3D給技術方面增加的難度,也并不是那么令人生畏。”
福斯電影總裁詹姆斯·加諾普羅斯:“新版本是一部全新的電影,一段全新的旅程。”
(《泰坦尼克號》宣傳圖)
3D泰坦尼克再次啟航
期待新一代觀眾欣賞
《泰坦尼克號》這部后來被認為“跨越了語言、宗教、年齡等重重障礙”的超級巨片,在1997年上映之初也曾遭遇過來自媒體和評論界的詛咒。一些有影響力的媒體認為它過于膚淺,故意設計出小年輕的不知深淺的小浪漫來蠱惑年輕觀眾。
但是,時間證明了這部電影的偉大。卡梅隆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他認為媒體把這部電影標簽化和簡單化了,《泰坦尼克》絕對不是一部青春片。在他心里,青春片的概念是“讓賈斯汀·比伯去演杰克”。卡梅隆相信,不論什么時代,人類很多東西是共通的,是不變的。“我們生來就有愛,都渴望愛,愛父母,愛浪漫的愛情,而且我們都要面對死亡。電影里對這些都有表現,比如棄船時,有人恐懼,有人把機會讓給別人,有人在抗爭命運,等等。這些元素放在一起,才是這部電影的全部。《泰坦尼克》不是一個簡單的青春浪漫故事。”
3D在多個經典場景中體現了它的威力,提升了視覺震撼感
(《泰坦尼克號》劇照)
3D版《泰坦尼克號》放映的18分鐘片段揀選了片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場景。在活動結束后,筆者詢問了四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記者,他們觀感各有不同,總體評價都比較積極。筆者個人觀點:《泰坦尼克號》3D效果是可信而自然的,并且這些效果有效地加強了故事的張力和情緒。
3D真實再現泰坦尼克大船威力
卡梅隆說,泰坦尼克號這艘巨艦是影片的主角,甚至最為重要的主角。因為它設定了觀眾對故事走向的期望:這艘船最后要沉沒,美好的事情會被毀滅,相愛的人恐怕要生離死別。離開這個環境,影片的故事就無法開展。影片的前兩個小時,按照卡梅隆自己的說法,“什么都沒有發生”,但觀眾并不感到乏味,可見大船主角的作用。
3D版本帶來的縱深感,明顯地提高了觀眾對泰坦尼克號外型和體積的認知。在放映中得到完全展示的“杰克與露絲在船頭”段落,從杰克扶露絲上船頭開始,到兩人擁吻,最后鏡頭蒙太奇到水下殘骸,老年露絲出鏡結束。鏡頭兩次從船體正前方空中環繞拍攝,3D在這一經典場景體現出了它的威力。
特寫鏡頭考驗3D轉制的技術水平
(《泰坦尼克號》劇照)
3D畫面柔美浪漫依舊
露絲扭頭與杰克深情親吻的特寫鏡頭,則更多地體現了卡梅隆所說的“正確轉制”的重要性。卡梅隆在隨后的答記者問中提及,不好的3D轉制可能會導致演員面部出現失真或畸變。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兩人的柔美面孔,對這部電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展示的18分鐘片段里,面部特寫的鏡頭不少,恐怕也是卡梅隆對自己工作成果自信的表現。
此外,在橋頭的段落中,還有一個從兩人正上方俯拍的鏡頭,在3D效果下,可以更為直接地感受泰坦尼克號從甲板到海面的高度。從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效果確實極大地加強了露絲說出“我在飛”時的意外浪漫感覺。相對而言,天空背景的霞光與平靜海面水波紋理等方面,3D并沒有帶來明顯變化,但好在也沒有造成任何視覺困擾。
災難大場面因為3D效果而更加逼真
(《泰坦尼克號》劇照)
2.99D效果成就3D轉制新紀錄
從船員發出警報,到泰坦尼克馬上撞上冰山的片段,也令人印象深刻。此段落中,船機工作艙內一片慌亂,機械傳動臂此起彼伏,在原片鏡頭的透視效果和新的3D特性的共同作用下,空間感更加明確,而隨劇情而來的緊張感和封閉空間的壓迫感,也更加強烈。此外,這個段落的末尾,也即大船撞向冰山的鏡頭,前景為站在甲板上的大副、水手的背影,后景是逐漸迫近的冰山,3D也給此處增加了大難臨頭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