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去年我曾經去墨爾本郁金香文化節參觀,今年又去北京植物園郁金香文化節瀏覽。由于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兩座城市的郁金香文化節略有不同。文字中對兩座城市的郁金香文化節有所評論,僅僅是就自己看到的所言,絕沒有厚彼薄此之意。
北京植物園里各色郁金香依附地勢的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讓人一眼望去猶如一個巨大的調色板。同時,周邊高大的楊樹、桃樹掩映在郁金香花海之間,讓人能在不同角度欣賞到不同的美景,展現了中國園林移步換景的造景手法
在郁金香花海的布局上墨爾本也不差,起伏的山坡地上一壟一壟的整齊排列,筆直的壟線與地平線形成180度角,給人以線條的美。天空中的藍色,大地上翠草的綠色和五顏六色艷麗的郁金香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完美的幾何圖案,優美的曲線線條成為北京郁金香文化節的主旋律。
廣闊的大場面,粗獷的線條,是墨爾本郁金香文化節的特點。
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前來觀看郁金香的游客也有很多不同。中國的游客偏重于攝影,從剛剛上學的少年,充滿活力的青年人,到精神矍鑠的老年人,人人都拿著手機,相機在拍攝,還有更有很多攝影愛好者背著長槍短炮,認真的撲捉郁金香醉美的一瞬間。
在墨爾本郁金香文化節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游客喜歡觀景,她們中間極少見到背著單反相機的人。現在流傳一種說法:“中國人旅游帶著相機,外國人旅游帶著眼睛”,其實這種說法不為過。澳大利亞人更喜歡戶外的陽光和空氣,她們中間雖然很少見到那些“攝影人”,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綠地上鋪著毯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一起野餐,可以看到景區的露天餐桌上坐滿了享受美食的游人。
北京植物園郁金香文化節里,大片的郁金香給人美感,但是密植的郁金香花限制了北京游客喜歡攝影,喜歡拍照的的愛好。當游客賞花得意忘形之時自然忘記了愛護花卉的習慣,我看到工作人員辛苦一天了,依然在用嘶啞的聲音在提示那些“不自覺”的游客離開花地。
墨爾本郁金香種植每一壟之間都相隔一定的距離,本身就方便了游客近距離賞花。其實真正走進花壟去拍照的人并不是很多,看面孔似乎是亞洲人居多。除了服務區有工作人員外,花地看不到管理人員
相比較北京人是幸福的,美麗的郁金香花海讓游客流連忘返,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更多的人開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多的老年人背起了高級單反相機,穿梭于各個公園的花海中。
墨爾本郁金香文化節有著濃郁的荷蘭特點,美麗的風車和微笑的荷蘭小伙子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