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在糾結著要不要也寫個后記的時候,我正在看著自己寫的隨筆《坡上的日子》,它記錄了一次入闈閉關時的感受。莫名的,我感覺著其中的四段有許多屬于我的生活隱喻。我把它們列抄在下面,順便梳理一下自己“寫書”的心路歷程。
一
在這里,許多知覺被喚醒。雞啼了,隔世之感又在蟬鳴聲里割碎了;鵝叫了,一圈圈的漣漪揉動了樹影的婆娑;火雞最是高調,丑陋的樣子,能讓你想起這個那個人,唱著跑調的歌自樂;留守在院子里的貓兒,每天都是懶洋洋的,太陽喜歡與之伴舞,卻每天都被嘲笑;山羊不見了,據說是寵物,兩只,之前的每天早晨太陽剛剛升起時,在樓前廣場那頭,憂郁地與我相望;狗兒太鬧,白日里被栓在遠遠的荷塘邊上,隔著杉木長廊,可以看見它在一顆小榕樹下歇息,夜里才能出來——巡邏;鴿子,抬眼就能見了,我不來,它也在飛,我來了——我真的來了嗎——它還在飛;荷塘里,沒有了荷,晨起冒泡的魚排成線,排成簇。呼吸是一種本能吧,我想。可我卻近乎窒息……
二
火龍果,紅著晃眼,切開了,是滿心的麻點,撓心;芒果,還掛在樹上,枝頭被壓著快觸了地,是該美譽其豐碩,還是該刻薄些,言之自不量力?荔枝鮮翠,剝開,能把你的手指甜膩了,太不真實的感覺就這么折磨你的味覺神經;大棚里,紅番茄、白辣椒、青豆角,365天只能有一個季節,一種呼吸!
三
雨,一夜一夜地下,坡外的信息傳來,“泰利”(臺風)過境了,馬路上漲潮了,南流江壩下的兩個小孩被救起了,邕江無恙吧?這里的白日是晴的,頂多下點毛毛雨,戲耍葡萄園里的幾個園工;二百多畝的葡萄園里,架子上滿是紅的、紫的、白的果實,四十多個品種,沒聽說過吧?至少我沒聽說過!滿心莊園主的意味,頭頂上仿佛飄過波爾多的白云,地窖里的酒桶盛滿中世紀的浪漫風情……
路,在大門外隨意延伸,每一天都有人要去散步,步子不緊不慢,目標不遠不近,只是昨天的腳印早已無蹤無跡。明天還來吧,沒人有明確的答案。
四
六月,我的空氣里嗅不到你的氣息;你的視野里關于我的夢,已是一個小點。遠行的路是一把锃亮锃亮的馬刀,劈開了繁盛,也劈開了溫柔。
半個月后的傍晚,一次散步,發現這個地方,我居然來過!而自己卻沒有一絲記憶的碎片存儲,陌生地面對著曾經的熟悉,這需要一種怎樣的健忘呢?
我是有獨立書房的。大學畢業至今,不論如何搬遷,書房以及書柜里的藏書一直在提醒我,你是個讀書人!學生時代的豪氣,讓我夢想著自己也要寫寫書!于是,有了《校園交際學》和一本教育小說的寫作構想,瘋狂地購書、看書,參加全國性的語文會議“漓江之秋”,新思潮一股腦地蜂擁而至,還來不及細細消化,所有的所有都剛起了個頭,隨后,“生命不能承受失去之重”,生活只一巴掌就把太年輕的我打入了抑郁癥的行列!三年后,慢慢走了出來。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一點的目標。當然,不是“一個億”啦。我想著,每個學期寫一篇教學論文吧。《課堂語言情緒的空間寬度及其品質》就是自己工作后寫下的第一篇教學論文,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是顛倒黑白的十六個小時,就在我的書房里,真正地爬格子!撕了一紙簍的廢紙。寫好,謄好后,我甚至能把它背下來!是的,我把它背了下來,帶著它,當然是在腦子里,參加了當年全市語文教師的現場論文比賽。盡管那次比賽不知為何沒有了后續的環節,但我依然非常開心!隨后,我又寫了《語文教學之個體心理意義》等自己認為還不錯的一些文章。之前,在美學浪潮激噴時,購買的大量的中外書籍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開始用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去詮釋對教育與教學的理解。
寬松的環境,自由的空氣,睿智的領導,讓我在那個偏僻的二十四中不受任何羈絆地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二十多年后發現,自己曾經歷過的,正在被專家們推崇著。難道教育的初始不一直應該是這樣的嗎?
有一天,時任教研員的黃勇老師約我到他的辦公室,希望我能為《聽潮》寫一篇不落俗套的文本解讀類文章,于是便有了《潮自心來心是潮》這樣的寫法。之后,按著黃老師的指引,自己又寫了一些在當時別人看來很新潮,也很奇怪的文本解讀。但,我喜歡!
應該說,是《極幻極真,愈幻愈真》這篇文章把我帶到九中的,而發現這篇文章的是一個故友覃源芳。八年后,他是在自己創作的音樂聲里告別這個世界的。他用這種殘酷的方式提醒我,人生的際遇極易改變,把握當下,才是正途!真實而堅定!
相當長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知覺被一次次地喚醒,慵懶而跑調的,在那個有著隔世之感的地方與太陽對視,我的呼吸開始被懷疑,我需要有一次勇敢的逃離!這與《坡上的日子》<一>里寫的多少有些相像。可我不想再到里面去提取那些關鍵詞,用以證明我的正確。
那一年,我遇到了我的師父鄧雅學,師父人如其名,儒雅而博學。師父早期在二中教書,第一次看到他,卻是年輕的他和兩個老師在學校的門廊下賣書的場景——都是他們編寫的書。第二次遇到他,是廣西農學院(后并入廣西大學)高考評卷點,一次遇見大咖式的遇見,那時他是全區高考作文評卷組的組長。第三次遇見他,是在四中,他說:你的論文,我看過!第四次遇見,在外國語學校,我幸運地成了他的徒弟。從B類人才到A類人才,師父見證了我的晚成。之后,在“鄧雅學特級教師工作坊”里,得到了師父的悉心指導。十多年來,師父一直用他的睿智、淡定與幽默,為我們樹立了治學、為師、做人的榜樣。至今,網上還能搜到師父的段子。《坡上的日子》<二>里的那種“呼吸”,在師父的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慶幸自己,更感恩能有這樣的師父!就這樣,跟著師父去研究有效教學,在師父的督促下,有了一些諸如《立足常態課堂,研究有效教學》之類的論文、課題和講座。聽課、培訓、講學、進修,似乎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有了些許的積淀和積累,不見得就有了“出書”的勇氣。入行時的勃勃雄心依然歷歷在目,誓語猶在耳邊,而今,卻早已是隔岸江湖,昨夜星辰。直接促成這本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卻是家珍的一句激語:“你,該出一本書了!”我說:“好,就叫《東波說》,然后出個‘東波系列’”。這個決心下的,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在出版社領導和編輯老師的指導下,依托著自己的博客,也已經在做系列的整理。她的話讓我想起了她手上的諸多課例,拿了很多很多的指導教師獎,卻還沒有認認真真地為她寫過點評。并進而想起另外幾個“徒弟”——只是這種師徒關系,同起于相同的教育初心,更趨近于友罷了。是時候需要用文字去表達我與他們的這段交往了。
第一次以教研員的身份帶選手參加全國性的優質課比賽,是在2015年5月的武漢。當時家珍以全區優質課比賽第一名的身份由自治區中語會推舉,代表廣西參加第四屆全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比賽過程跌宕起伏。最終,力壓群雄獲得了現場賽一等獎,并位列作文組第一名!因“智慧、機智、才華、風度”獲得了專家評委的贊許,并最終被授予全場“最佳綜合素質獎”。
隨后,帶師弟世福去蘇州,他憑著出色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機智,為大賽提供了一節基于常態又高于常態、極富現場感與真實感的鮮活的語文課堂,同樣獲得作文組第一名,并最終榮獲第四屆全國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現場賽一等獎,位列前茅,現場圈粉無數!
之前,義濱去玉林,精巧的設計、優異的課堂表現、智慧的文本處理能力,獲得了2014年廣西中學語文優質課展評初中組唯一的特等獎;2018年獲得第七屆全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現場課二等獎。
東旭在南寧,那隆隆的安塞腰鼓之聲至今猶在耳邊縈繞,課堂氣質濃厚,獲得了2015年廣西八桂初中語文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第一名;之后,2018年5月,在“首屆省會城市初中語文微課教學大賽”現場賽、“第七屆全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優秀課例(光盤課)評比中均獲一等獎。
另外,李農出色的文本解讀能力、穩重大氣的課堂風范;王鑫爐火純青的陌生化閱讀課堂教學策略;寧生簡潔干凈的文言文智慧課堂品質;齊陽漏筆破文、抽絲剝繭、層層推進的課堂邏輯;熊瑛多層疊加、層層鋪墊的思維演繹;使得他們始于市賽的成績,亦是斐然!在2018年第七屆全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中,他們均獲得了優秀課例(光盤課)一等獎。
這些帶隊參加比賽的經歷,是自己對語文教學理解與思考逐漸成熟的過程,也是自己自醒、自覺、自信的過程。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每前進一步所付出的艱辛與得到的惶恐。細想自己在一線教學的時候,也有一些頗為自得的課,卻因既沒有錄像,也沒有文字實錄,算是“為師履跡獨厚,幾根粉筆白描。”“白描”亦是“白描”,甚為遺憾。這一次,收錄了他們參加比賽的12節課堂實錄,但依然有幾節優秀的課例,因為沒能找到光盤資料而不得不放棄。這既是對他們過往的一次檢閱,也是再出發的一個契機。希望他們不忘初心,時刻銘記“當初為什么要出發”。
“說課例”是這本書里占篇幅最長的一部分,共16篇。其中3篇是我擔任市語文教研員以來,對南寧市2012年以來舉辦的四次初中語文優質課比賽的176個課例的評點,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賽后已在我的博客“東波彧文”里即時推送給全市語文教師;另外12篇則是三級賽事里整理出來的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及課例點評。所選的課例包括了現代文、文言文、古詩詞、作文,兼顧了課型;教學反思、課例點評則從不同的角度,運用屬于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的述說方式,盡可能的將教學反思與課例點評的內容豐富起來。《坡上的日子》<三>里的色彩與浪漫不正是為師該有的情懷嗎?莫記來路,且望前方;前方未知,漸行漸近便是了。
“六月,我的空氣里嗅不到你的氣息;你的視野里關于我的夢,已是一個小點。”(《坡上的日子》<四>)我來過,而我卻已經遺忘。入教育行,為人老師,那么多年,遺忘的,不該遺忘的,總是“逝水如斯”“小點如麻”。但,若是沒有身邊這些師友的指導提點,沒有一屆屆學生的目光清澈仰望,沒有親人們的愛意相隨,在這樣一個只有浪漫主義情懷,卻沒有浪漫主義土壤的行業里,要想綻放出些浪漫主義的花朵來,恐怕還得有更宏大、更形而上的浪漫主義精神!
也許,沒有人這樣寫過后記。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快樂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