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位于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絕佳之處,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
迎面鵝池旁的“鵝池”碑,相傳其“鵝”字系王羲之一筆而就,“池”字由王獻之續成,父子合璧,千古稱奇。
在這里觀賞群鵝戲水,可以盡情體味“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童趣逸韻了。
蘭亭碑也稱小蘭亭,亭中碑刻“蘭亭”二字為康熙御書。文革時曾一度遭受破壞,中間有斷痕,碑面“蘭”字缺尾,“亭”字缺頭,成了那個特殊年代的見證。然而,雖為殘碑,但其字體依舊骨肉豐滿,古意盎然。
“東南第一大碑”,“御碑”,碑陽為康熙手書“蘭亭序”三個大字,碑陰為乾隆1751年游蘭亭時所書《蘭亭記事詩》手跡,祖孫二帝手跡同碑,世所罕見,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名氣,完全源自王羲之等風流人物的一次歷史性雅集,歷史上有名的“永和修禊”。
竹林之中,曲徑通幽,花木幽深。有一開闊地,疊石為凳,插柳成蔭,一條“之”字形小溪穿行而過,這就是有名的流觴賦詩飲酒之“曲水流觴”。
東晉永和九年暮春那個三月初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邀請41位文人雅士齊聚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的盛會。王羲之是這樣記述盛會的情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我們可以想象那些身著寬袖大袍,腳踏木屐的文人墨客玉樹臨風,瀟瀟灑灑微醉吟詠,半夢半醒間飄飄若仙。清溪映翠竹,白鵝傍青石,一溪淺水,一觴美酒,一頌一詠,無需絲竹自成曲調。
在詩興、酒興正酣時,王羲之命書童拿來蠶繭紙,提鼠須筆為曲水邀歡臨水而成的詩集作序,這就是聞名于世的《蘭亭集序》。
只見微醉中他揮毫潑墨一氣呵成,其中21個“之”字寫法各異,寥寥28行324字把他的書法風格完美地表現出來。據說,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又揮筆寫了幾遍《蘭亭集序》,卻都不及原書的韻味。
《蘭亭集序》也稱“禊帖”,還稱“臨河序”,不但文采燦然,書法藝術更是精絕,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也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和文人雅士的朝圣之地和江南的著名園林。
據傳,那珍貴的手跡先是傳到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和尚,智永也是極愛書法的,他活到近百歲才去世,「蘭亭集序」便落到他的弟子辨才手中。辨才博學能文,精通琴棋書畫,得到這一件稀世珍品,非常珍愛,秘不示人。唐朝皇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手跡墨寶,曾四處派人搜求,最后終于從辨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太宗臨終時,囑咐一定要以它陪葬,于是「蘭亭集序」的真跡就此永遠地埋沒了。現在的我們無緣再見到他的真跡,只能止于“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瀟灑空靈”、“遒媚飄逸”這樣的想象了。
想來中國的書法藝術,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是十分獨特而誘人的民族藝術,她融造化與心靈于一爐,變具象為抽象,化物態為情思,蘊含著無限豐富的表現力;她講究氣韻,意象創造,追求不似之似的高度概括,把筆者長期的生活積淀,精微的觀察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予以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凝聚在短暫的一揮之中,那是人的精神的再創造,是美好心靈的展現,是言志抒情的詩章,也是無聲的音樂,意念的舞蹈,心靈的詩歌啊 !
雖然王羲之的真跡不在了,但是自唐以來,就盛行臨摹“蘭亭集序”。一直到現在,依然是眾多書法大師以及書法愛好者臨貼的“范本”。
寫到這里,意猶未盡,再胡謅幾句感觸:
在千年前那個暮春的午后
曲水流觴里醉下滿臉酡紅
你雅趣怡然舉杯邀請千古雅士
蘸一池風流寫盡天下絕筆
我看見你站立在水邊
風飄飄一竿修竹一襲青衫猶如飛天
把一壺清酒斟于觥籌之間
借流水風云寫盡世間的滄桑
春筆走出宣紙中的朝代變遷
往事浮沉幾回悵望
凄美的笙簫逗落了綿綿細雨
孤云垂釣起嗚咽的一彎冷月
如今的我佇立在流觴吟賦的蘭亭
低頭詢問那默然的石碑
可曾見踏歌而去的才子
撫著波浪吟唱一曲向天歌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