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說過:“你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人越閑,便越多愁;人越閑,便越懶散。一旦懶惰成性便會傷害我們的身體與生活。我記得有人說過,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人一生太閑,就會無所事事,容易胡思亂想,自怨自艾,患得患失,閑出了壞情緒,丟掉了好脾氣。所以閑是懶的基礎,懶散是沒有好結果的。
如果說,閑是對心靈的折磨,那么懶,則是對身體的損耗。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懶惰成性的人,往往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因為他們都習慣了安逸的生活,就像溫室里的花朵,再燦爛也經不起絲毫風吹雨打,正像楊鎖一樣,23歲的年輕人,因為從小嬌生慣養,什么事都是父母包辦,結果父母逝世,而楊鎖就被活活餓死在家中。
所以說,真正快樂的人,大多是那些“忙人”。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說:“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我國著名漫畫家方成先生89歲時,別人問他的養生之道,方老只說了一個字“忙”。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90歲仍忙碌在田間,他說,雜交水稻讓我沒有時間變老。所以,忙碌是人生最好的保養劑,每天有事可做,生活才有滋味,生命才有奔頭。
沈從文先生說:“我的人生,最怕的就是閑,閑會失去生活的意義。”人越閑,則越懶;人越懶,則越容易頹廢。讓自己忙起來,人生才有目標和方向,日子才能過得有滋味。余生不長,我們要學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把每一天都過得精彩紛呈,才算得上不負眾生。我們都是唯物主義者,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只可能用忙碌來拓寬生命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