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直都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典型代表。
從村民發現第一個兵馬俑到現在,越來越多栩栩如生、姿態各異的兵馬俑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而在二號坑中,兵馬俑中卻出現了一張奇怪的“臉”。
眾多歷史研究專家都無法解釋這張臉的奇怪之處,以至于這座兵馬俑至今都不被允許出國展覽。
而對于這張臉奇怪的原因,民間也是眾說紛紜。
秦始皇昔日修建兵馬俑的故事是怎樣的?對于那張臉,大家又到底有著怎樣的猜測?
今天這篇文章,一起來看看兵馬俑背后的故事。
作為封建社會前無古人的統治者,嬴政從繼位那天起,就再未掩飾過自己的野心。
掌控一個小小的秦國,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他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需求,一統天下,才是他真正的目標。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賈誼的一首《過秦論》,用簡單而形象的幾句話向我們展現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
在嬴政繼位之前,秦國前后幾代君王已經將秦國的國力提升到了六國之首,所以戰國時期才會有合縱連橫的戰術出現。
而嬴政掌權后,時機和條件已然成熟,他也不可能再等了。
在征戰四方之時,秦始皇不僅開始暢想自己一統天下后可能發生的事情,還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后事。
按理來說,一個正值壯年的君王大概是不會想到百年之后的各項事由的。
可秦始皇不一樣,作為一位格局卓越的君王,他不僅想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稱帝,還想要在死去之后享受同等的殊榮。
贏得生前身后名,將個人威嚴和大秦雄風傳播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這或許就是秦始皇當時最真實的內心寫照。
他身邊的心腹李斯,便開始按照秦始皇的指令,著手主持修建他的陵寢。
關于秦始皇為什么要修建兵馬俑,民間眾說紛紜。
不少人認為,秦始皇是舍不得生前的權力和地位,所以想要在死后受到與生前同等的萬民尊崇。
即便他對死后的世界一無所知,他也得率先為自己準備好足夠的排場。
這個猜測也許確實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這并不是秦始皇修建兵馬俑的全部原因。
眾所周知,兵馬俑是一支陶俑軍隊,里面包括步兵、騎兵、射手等軍隊當中的各個兵種,可謂是應有盡有。
對于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而完成征服六國目標的秦始皇來說,軍隊就是他最大的底氣。
所以,這樣一支陶俑軍隊,實際上也擔負著秦始皇陵墓的守護責任。
另外,他還可以用兵馬俑來向世人證明,秦國究竟具有多么強大的實力,秦朝究竟是多么前無古人的一個封建王朝。
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為此后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制度奠定了基礎。
不管是三公六卿,還是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秦朝所產生的一切社會文明成果,都經歷朝代的更迭而不斷傳承著。
這個朝代的主人秦始皇,也被后人稱為千古一帝。
而出于對秦始皇性格的分析,有不少人認為,他主張修建的兵馬俑,或許是由活人澆灌泥胚制作而成。
也就是說,一個個兵馬俑的內部,其實是當年的一條條鮮活人命。
這一說法聽起來萬分恐怖,又因為一直沒法得到確切證實,所以更顯神秘奇詭。
直到有的兵馬俑出現裂縫,人們才終于發現里面是空心的。
其實根據秦朝當時的殯葬制度來看,我們也能推斷,秦始皇不可能采用這么多的活人殉葬。
這并非因為他有多么仁慈,而是因為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不允許。
春秋戰國時期本就是一個紛爭并起的時代,社會青壯年勞動力不是在發展生產,就是在參與戰爭。
而對于一個以武力治天下的國家來說,軍隊人數是軍隊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每一個人在戰斗中都是一份力量,會顯得更加珍貴。
出于這樣的實際情況考慮,春秋戰國時期廢除了奴隸社會的活人殉葬制度。
雖然為了彰顯君王的地位,殉葬制度一直保存著,但殉葬的對象從活人變成了陶俑。
兵馬俑從秦始皇征戰六國時便開始修建,到他死后也仍然沒有修建完成。
而這項工程在當年可謂是勞民傷財,惹得秦朝百姓怨聲載道。
這一項在今天看來屬于文化瑰寶的工程,在秦朝不知導致了多少家庭家破人亡,也不知造成了多少親人陰陽兩隔。
一個秦始皇陵尚且如此,任務更繁重的秦長城也在修建當中。
這兩項工程,也直接導致了秦朝社會矛盾的激化和農民起義的發生。
千百年后,今天的我們走進西安,看到兵馬俑,卻已經無法跟秦朝的百姓感同身受。
后人看到的是古人的智慧,看到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魅力,看到的是不朽的文明。
但在眾多形態各異的兵馬俑中,有一個兵馬俑卻與他的同伴有著顯著的不同。
那個異常顯眼的兵馬俑,呈現出跪射的姿態。
他單膝跪下,手放在身體一側,似乎是要拿出弓箭射擊。
他的目光平視前方,雙眼炯炯有神,整張臉上五官分明,輪廓清晰。
不過,他的臉龐卻呈現出了淡綠色的色澤,這與其他兵馬俑的顏色大不相同。
由于是陶俑,所以其他兵馬俑都呈現出灰黃色的色調,而且從臉龐上還能看出淡淡的肉色。
在千篇一律的兵馬俑色調中,這座兵馬俑顯得格外突出,突出得讓人感到有些驚恐。
多年來,眾多歷史研究專家和考古專家,都一直致力于找出這座兵馬俑與眾不同的原因。
可惜他們翻閱了眾多歷史資料,卻仍然沒能得到一個證據確鑿的解釋。
而在他們進行研究的同時,民間眾多歷史愛好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兵馬俑呈現出淡綠色的原因,他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化學反應。
畢竟,兵馬俑的修建過程是非常復雜的,除了陶土之外,也許還會有某些金屬混雜其間。
而在修建這座兵馬俑時,或許銅元素正好摻雜在陶土中間。經過若干年的氧化反應,銅便呈現出了淡綠色。
綠色正好是氧化銅的顏色,所以這個說法還算說得通。
不過,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史料能夠印證這一猜測。
有人從科學方面來解釋,自然也就有人從人文歷史方面來解釋。
他們認為,淡綠色的兵馬俑或許不是意外形成的,而是修建兵馬俑的人故意為之。
眾所周知,在古時候的軍隊當中,會有一個類似于巫師的人物存在。
他們負責為士兵占卜,規劃天時地利的作戰方式和作戰時間,以求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態。
說到巫師,就不得不提到先秦時代對于巫術和占卜的信賴。
這一信賴其實源于古人的崇拜,人們經歷了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的過程,越發相信上天的指引,也堅信天意能夠在某些事情發生之前就決定結局。
因此不管是在夏商周還是在春秋戰國,人們在舉行大規模的戰爭、勞動、社會活動之前,都會進行祭祀和占卜。
君王走上祭臺,向上天發出誠摯的禱告,以求得到回應,護佑國家來年風調雨順。
龜甲、銅錢、獸骨,這些東西正是占卜的材料。
不少巫師通過占卜的方式來推測事件走向的吉兇,尋找趨利避害的方法。
國家何時發動戰爭、何時與敵對國家和談、何時鳴金收兵,這些重大的決策,都會通過占卜的結果來得出。
由此可見,巫術在先秦各國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而秦國的軍隊當中,巫師的存在也并不奇怪。
所以有人認為,那座兵馬俑之所以呈現綠色,就是因為他的身份與其他兵馬俑有所區別,他就是軍隊當中的巫師。
不過,這一說法很快受到了反駁。
因為巫師的穿著與兵馬俑的穿著,應該是大不相同的。
可那座淡綠色的兵馬俑,他的衣服卻和其他兵馬俑的形制沒有什么兩樣,而且姿態也無異,可見他應當也是軍隊當中的士兵。
因此,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而關于綠色兵馬俑的討論和推測,也還在繼續著。
不久之后,一個新的說法出現,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歷史專家在研究兵馬俑的造型來源時,發現他們全部都取材于秦國真實存在的人物。
每一座獨特的兵馬俑,或許都能夠從真實的歷史中找到對應的那個形象。
他們脫胎于歷史,但又不完全與真實形象一致。經過工匠的二次加工,他們已然成為了歷史的一種特別的藝術表現形式。
而眾多兵馬俑當中獨具特色的綠色兵馬俑,也能從秦國軍隊中找到對應。
根據專家的推測,他的原型應該屬于軍隊斥候。
一般來說,斥候都承擔著打探敵情、搜索情報、輔助戰術的責任,他們往往會行動在主力隊伍之前,率先為戰友開路,刺探重要情報。
他們的戰場不在兩軍交鋒的陣地上,而在任何一個可以打探到敵人情報的地方。
為了確保自身安全,盡可能隱匿自己的行蹤,斥候都會在執行任務時做必要的偽裝。
把自己的臉部涂成綠色,就是他們的偽裝方式之一。
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跟周遭環境融為一體,不易被人察覺。
其實現代的軍人,也會采取這樣的方式來偽裝自己。
尤其是野戰軍,他們的臉上總是會涂滿迷彩,這本身就是軍人自我保護和提升任務成功率的一種方式。
按這個說法推論,這位綠色兵馬俑的原型就應當是軍中斥候。
而且,這個推論也確實有理有據。
所以這個說法一問世,就引來了許多歷史迷的支持。
然而,官方卻一直無法為這一說法提供更有支撐性的證據。
因此,即使得到了民間的廣泛認同,推論也始終無法變成定論。
盡管存在諸多謎團,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兵馬俑的魅力和價值。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也是我們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經過工匠的精雕細琢,我們能夠從兵馬俑的身上看到另一時空的軍隊盛景,也能體會到歷史文物的巨大價值。
文物承載的是已經流逝的時光,也是埋葬于滾滾洪流當中的歷史。正因為有了歷史的瑰麗,文物才能夠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價值。
作為中國人,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見證文物傳奇,見證大國不衰的血脈。
而為了保護兵馬俑的完整性,盡最大可能保存其文物價值,近年來,相關政府單位做出規定,部分兵馬俑不再對外展出。
它們將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被妥善保存,繼續傳承中華文化的魅力。
而那座奇異的綠色兵馬俑,更是被評為了“國寶”。
國家禁止文物單位將這座兵馬俑帶出國展覽,也禁止任何擅自針對兵馬俑的養護行為發生。
它將永遠留在國內,永遠被慎重珍藏。
2021年,在一檔文物節目當中,一位兵馬俑的守護者登上了舞臺。
他告訴觀眾:
“我在一座兵馬俑的臉上,發現了人的指紋。我無比肯定,那是千年前的工匠留下的痕跡。”
他紅著眼眶,哽咽著,訴說著自己最真實的情緒。
他從一枚指紋的痕跡上,感受到了前人的生命;也感受到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那從未斷絕的文明傳承。
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的我們,曾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感受過同樣激蕩的情緒。
而文物,正是我們的見證。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血脈一直傳承至今。
那形態各異的兵馬俑,那綿延萬里的江山圖,那厚重沉穩的后母戊鼎,這些文物,都是文明的承載和見證。
看到兵馬俑,了解其中那張獨特的“臉”,我們仿佛也能看到千年前的點滴歷史。這正是中華文化,給予每一個中國人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