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主持人問李保田:“為什么拍完《宰相劉羅鍋》之后,您就再沒和張國立、王剛合作了?”
李保田嚴肅地說: 別怪我無情,有的人不可能再有合作,我比較喜歡和發展時期的演員有所合作。”
1995年,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片方向演員李保田發出邀約,但被一口回絕了,理由很簡單——不尊重歷史:歷史上,劉墉身高190,更不是羅鍋,只是后來年紀大了有點駝背。
導演已經認定李保田,讓他看完劇本后再做決定,李保田一看劇本就被吸引了,答應出演,但是有一個條件。
《宰相劉羅鍋》是一代人的記憶,很多人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看,觀眾甚至開玩笑:我差點就抱著電視入睡了。
就是這樣一部經典的影片,在當時請三大主演時,誰都不愿意演,導演是大費周折,才把三個人聚齊。
他們首先要定下最主要的演員劉羅鍋。
有人推薦了李保田,當時的李保田已經49歲,有著30年的表演經驗,影帝的獎杯也拿了好幾個,所以他肯定沒問題。
當劇組向李保田發出邀請時,李保田拒絕了,因為正史不是這樣。
歷史中的劉墉身高1米9,只是到了老年才有點駝背,所以嘉慶帝送他一個外號劉坨子,后來叫著叫著就變成了劉羅鍋。
導演一看李保田拒絕也不著急,他說:您先看劇本,看完再做決定。
因為導演對劇本有信心,只要識貨,肯定會接下這個角色。
果不其然,李保田看了劇本后,覺得劉墉和自己的性格非常像,有點倔強有點軸,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跟一切人和事作對。
他答應出演這個角色,不過附帶了一個條件,讓他的兒子李彧演家丁劉安,導演滿口答應。
然后就是乾隆皇帝的扮演者,他們找到張國立。
張國立同樣拒絕了,因為他自己打算轉行做導演了。
90年代,張國立做過一段時間的演員,但是沒什么浪花,因為那時候觀眾喜歡的是唐國強那種類型的,長得比較帥的。
而張國立長了一張大眾臉,不帥也不丑,沒有市場,所以他干脆轉行做導演。
跟著米家山導了幾部戲,差不多快要出徒了,能自己獨立導戲了。
可是妻子鄧婕勸他:這是一個好機會,你再試一試,不行再轉也不遲。
張國立這才答應下來,跟鄧婕一個組,他還放心些。
對于和珅的選角,劇組的操作有些看不懂,他們找過幾個演員,對方一看是演貪官就拒絕了。
最后找到王剛,當時王剛還是央視的主持人,根本沒有演過戲,劇組發出邀請后,王剛撒謊說:我在國外,一時回不來,你們找別人吧。
兩個月后,劇組又給王剛打電話:王老師,您回國了嗎?
王剛這才想起來,原來劇組兩個月來都在等他,既然如此有誠意,他也不好意思再拒絕,答應出演。
真正開拍以后,三個人都很拼命,李保田不用說,向來對演戲都是精益求精,即使導演不要求,他自己也會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
經常壓力大到睡不著覺,剛開始吃一粒藥能睡著,后來得吃四粒。
王剛因為沒經驗,更不敢懈怠,他開始查閱大量歷史資料,研究和珅這個人的性格特征,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沒想到后來者竟然無法超越。
張國立演過皇上以后,打開了戲路,在后來得很多電視劇中都扮演過皇帝。
電視劇讓三個人收獲了很多,觀眾稱他們為鐵三角。
只是這部戲以后,三人沒有再合作,李保田換成張鐵林,組成新的鐵三角,拍出了紀曉嵐系列電視劇。
雖然距離《宰相劉羅鍋》播出已經有29年的時間,但是一提起這部作品,人們津津樂道,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八卦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