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頸動脈超聲已經成為了體檢套餐里面比較常規的一個項目。通過這項檢查,有不少人,尤其是年齡偏大的朋友們,會發現“頸動脈斑塊”這個問題。
有人說,只要出現了頸動脈斑塊,就得吃他汀類降脂藥來進行治療!但其實,并非所有的頸動脈斑塊都需要吃藥治療。
這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好好說一說,為什么治療頸動脈斑塊需要吃降脂藥?以及,大家都很關心的,哪些頸動脈斑塊可以先不吃藥治療?
臨床上,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標志性的改變。
盡管,關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具體形成機制,目前存在著好幾種學說。但其中,最為公認的是“脂質浸潤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血脂異常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發展當中起到重要作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這種所謂“壞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壁內的“沉積”,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環節。
因此,要想“阻止”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就需要把血脂(特別是膽固醇)給“降下來”。
2022年,由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編輯委員會發布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就專門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下降得越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逆轉的效果就越明顯。因此,降脂治療是動脈粥樣硬化管理過程當中最重要的環節!
在所有的降脂藥當中,他汀類藥物是頸動脈斑塊患者應該首選的。研究顯示,高強度的他汀治療可以顯著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并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降幅與斑塊逆轉的程度顯著相關。
而當光用他汀類藥物無法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得足夠低時,可以在他汀的基礎之上,增加依折麥布或“降脂針”(PCSK9抑制劑)來聯合降脂。這些藥物聯合方案也被證明可以明顯地穩定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雖說,降脂治療對于控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至關重要,但是,這并不代表只要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就都得馬上開始吃降脂藥。
對于膽固醇水平不高、斑塊性質相對穩定且沒有引起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來說,原則上,可以先通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調整飲食、加強運動等“非藥物”干預手段來進行治療。
具體來說,至少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才屬于可以先不吃藥的情況:
第一,沒有冠心病、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等明確的心血管疾病,也沒有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并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3.4mmol/L。
一般來說,患有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往往原本就需要服用降脂藥治療。
而假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3.4mmol/L,這就算是膽固醇水平“超標”了。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斑塊的大小和性質如何,都建議吃降脂藥治療。
第二,斑塊沒有引起頸動脈的明顯狹窄。
假如斑塊已經引起了頸動脈的明顯狹窄,尤其是當狹窄程度超過50%的時候,這往往意味著整體的心血管風險達到了“極高危”這個級別。
按照醫學原則,心血管處于“極高危”風險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需要至少控制到1.8mmol/L以內,并且,要讓這個指標比之前的水平至少降低一半以上!
一般來說,不通過降脂藥很難實現這個目標。
來源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
第三,就是斑塊不能具有任何一項“高危特征”。
這里所謂的“高危特征”,一般可以在頸動脈超聲的報告當中找到相關的描述。
較為常見的比如:低回聲、無回聲或者混合回聲斑塊;斑塊表面有“潰瘍性”表現;斑塊內存在出血跡象;以及斑塊內有新生血管等等。
按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當中的分類,只要頸動脈斑塊表現出任意一種上述的“高危特征”,那么,心血管風險都會被劃分到“高危”這個級別。
來源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
而心血管“高危”風險的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需要至少降到2.6mmol/L,往往也是需要服降脂藥才能夠實現的。
來源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
一般來說,當頸動脈超聲報告提示斑塊的表面光滑、平整,斑塊內部回聲均勻且為“等回聲”、“強回聲”或者“高回聲”,符合這些特征的斑塊才屬于相對穩定的“非高危斑塊”。
總而言之,只有膽固醇水平不高(LDL-C<3.4mmol/L),斑塊屬于“非高危斑塊”并且沒有引起頸動脈明顯狹窄的患者,才可以暫時先不吃降脂藥!
假如,您的情況不屬于這種,那么,大概率是需要服用降脂藥治療的。應該找醫生處方,并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參考文獻】
1,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2022,5:e1000123(2022‐08‐13)
2,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7年8月 第50卷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