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2022總店 | 2023年1~5月
株洲2023中考作文7篇范文:以和為貴+如果____
中考作文寶典?:文采奪人眼,意蘊引人思(下)PPT
病句辨析及必備語法知識:類型+真題+解析+方法
一、初高中語文語法教學現狀透視
進入高中后,不少初中生表現出基礎知識能力差、文言文相關知識儲備極少等問題。許多初中時語文老師的“得意門生”進入高中后學習語文感到吃力、困惑、迷茫,一些高中教師則一而再地感嘆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埋怨初中語文教學急功近利不負責任。經過深入調查和細致分析,我們發現,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考和高考語文試題類型、初中和高中語文教學現狀都存在著明顯的斷層問題。因此,語法知識應該是初高中語文銜接不可“輕”視之“重”,是高一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由此可見,包括語法在內的語文知識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便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初中階段學生無論是閱讀現代文還是閱讀古詩文似乎僅靠語感和死記硬背便可“萬事大吉”,如此看來“枯燥難懂的語法知識不學也罷”。于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急功近利,直指中考,不考的則不教,導致學生對語法知識、語法概念一無所知,諸如名、動、形、數、量、代等詞類及主、謂、賓、定、狀、補這些句子成分,他們知之甚少,至于文言詞法、句法等語法知識更是鮮有聞。高中教師只是在無法回避時才蜻蜓點水似的生硬地提及一些語法現象。學生由于沒有必要的語法知識儲備,甚至連一些語法概念都不了解,理解結構復雜的長句、篩選整合信息尚且感到困難,更何況是閱讀猶如天書一般的古詩文!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輔以語法教學。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想象,進行擴寫。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知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事實上,掌握了一定的語法知識,也就是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規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與文本溝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語與寫作實踐能力。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然而,近些年來語法知識極少直接現身于中考試卷,只是略有滲透,如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子仿寫和作文題稍有涉及,這樣的題學生憑借語感即可解答,語法知識并不能得到運用,自然就得不到重視。但是,高中階段的表達與交流卻頻頻用到語法知識。語言文字應用與探究要:考查學生發現他人語言表達的語法規范、邏輯層次和修辭效果的敏感性。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學生無論是進行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無論是寫800字的大作文還是解答信息整合、圖文轉換和句子仿寫等短篇表達題,都需要掌握系統的語法知識。這時語感是不太可靠的,因為在人們的日常交流與表達中,存在著種種語法錯誤,可能導致學生養成錯誤的語感。所以,學生必須學習語法知識,掌握語言文字法規的重要內容,逐步形成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追求語言表達的創新和思維的創新。近年來全國高考語文新課標試題,無一不滲透語法。不僅有明確的考題,如病句判斷、文言特殊現象、句子擴展、壓縮、變換、熟語運用、擬寫對聯,還包括隱性題,如詩詞鑒賞、現代文閱讀、句子仿寫等,至于作文要寫得字順文從有文采更是離不開語法。
二、初高中語文語法銜接性教學策略
1.摸清學生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補充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十分豐富,其中句子成分及結構是最常用且最難理解的,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是掌握文言語法和句法的基礎和前提,教學時要根據學生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補充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文言詞法句法雖與現代漢語語法有區別,但它們之間大同小異,因此可以在教學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初中階段文言文,以舊帶新,嵌入文言詞法句法。文言詞法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之一,教師要系統研究初中文言文,大量舉例,讓學生觸類旁通。如名詞作狀語的用法,對學生來說十分抽象難懂,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初中學過句子。如《醉翁亭記》中的“有亭翼然臨于泉上”中的“翼”,解釋為“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再如《小石潭記》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中的“斗”和“蛇”,解釋為“像北斗七星一樣”“像蛇一樣”。這樣的知識點,學生早已爛熟于心,但他們的學法是死記硬背。進入高中階段,閱讀課外的文言文,一味死記硬背顯然是無法應對的,還必須能總結歸納出其中的文言詞法。教師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名詞加動詞,且名詞不當主語或小主語(主謂短語的主語),可以判斷是名詞作狀語。“臨”的主語是“亭”,名詞“翼”在主謂之間,做狀語,修飾謂語動詞“臨”;小石潭的西南面,曲曲折折,蜿蜒前行,名詞“斗”和“蛇”做狀語,修飾謂語動詞“折”和“行”。由此可以判斷《荊軻刺秦王》中的“箕踞以罵”的“箕踞”不是主語,荊軻才是主語,“箕踞”是名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罵”,解釋為“像簸箕一樣”。《鴻門宴》中賓語前置句較多,講解時可先舉出初中文言文中的相同結構的例句,并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如《岳陽樓記》中的“微斯人,吾誰與歸?”;又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這兩個句子都是疑問代詞“誰”“焉”作賓語,賓語前置。再如《隆中對》中的“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在這個否定句中,代詞“莫”作賓語,賓語前置。另外,《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公輸》中的“宋何罪之有?”,都是以“之”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此外還有常見成語“唯命是聽”“唯……馬首是瞻”。在此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進行歸納:第一,疑問句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第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第三,為了強調賓語,借助“是”“之”等詞,將賓語前置。依據規律判斷,《鴻門宴》中的“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是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顯然就是以“之”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如果說語文是工具學科的話,那么語法知識則是這一工具必不可少的零件,而語法教學應是初高中銜接的重要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