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凌晨一點半,我還醒著,毫無睡意。這是很久都沒有過的事了。除了一杯拿鐵的作用,更多的可能來自《少年的你》。
這是一部青春劇,卻看得我心里無比沉重。電影表面上反映的是校園霸凌,卻也暗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真相:問題孩子大多來自問題家庭和問題父母。校園暴力的根本,在于社會和學校的忽視容忍,更在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和養育不當。
1、問題孩子,大多來自問題家庭和問題父母
陳念品學兼優,堅強獨立,并不算一個問題孩子,但她的家庭顯然是有問題的。陳念的母親在女兒即將高考的關鍵時期,還四處奔忙做違法生意,因而欠下一屁股債,四處躲藏,將討債人天天上門追討,砸門,貼大字報侮辱、恐嚇這等巨大的壓力和恐懼都背負在陳念瘦弱的肩上。
陳念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巨嬰媽媽,不但將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還在女兒需要安慰,需要保護,需要家庭系統支持的時刻,不但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反而將自己的麻煩,和對未來的希望全部甩到女兒身上,給女兒增添心理負擔。
小北的家庭更有問題。他十三歲時被父親拋棄,母親帶著她艱難生存。后來,母親的第二個男人也離開了他們,原因是小北的存在。因此,小北的母親將全部的怨恨和委屈都發泄到了年幼的他身上,將他一頓暴揍。
小北因而離開了母親,獨自闖蕩。一個毫無社會經驗和生存能力的少年,獨自在社會上生存何其艱難。被暴力久了,也發展出自己的生存理念:這個世界,你不欺負別人,別人就要欺負你。
魏萊在影片中是一個施暴者,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她的家庭也有問題。
雖然她家里有錢,父親有權,母親有文化,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是,她的內心感受和需要是從未被父母關注和重視的。她始終被父母灌輸著“不優秀不成活”的精英思想。
父親因為她的復讀,而一年不跟她說話。母親冷漠而自私,只是將她當做維系夫妻關系的一件法寶。她是父親的面子,是母親的武器,她必須優秀,因此承受著同齡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因而形成了那種冷漠無情全能自戀的性格和價值觀。
魏萊有兩個跟班,一個是,母親遇到事情只會下跪求饒痛哭流涕,一個是,經常被酒鬼父親毆打。從這一兩個鏡頭便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她們的家庭也有問題。她們為了不被欺凌而變成了欺凌者的幫兇和欺凌者。
即便是那個影片一開頭就跳樓而亡的胡小蝶,通過魏萊向鄭警官發飆的那幾句話,也可以聽出,她之所以被選中成為欺凌對象,之所以一直隱忍霸凌而不敢聲張,更不敢告發,以至于最后選擇以死來結束被霸凌的痛苦,顯然是因為家庭支持系統太弱。家境貧困,父母軟弱,遇到事情一味退縮忍讓,自身背負的生活和學習壓力太大,從而造成了悲劇結局。
2、問題家庭中突出問題是:父親的嚴重缺席
這些問題家庭中,一個突出現象是:父親的缺席。陳念的父親從未出現;小北的父親拋棄了他們母子;魏萊的父親強勢冷漠,只在女兒死的時候才出現;倆跟班的父親,一位是酒鬼,一位也未出現。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凌厲地指出:“中國的家庭,大多都是'單親’家庭。”
他所說的“單親”是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大多都是缺席的。他們要么因為工作忙碌,顧不上陪伴孩子,致使孩子的生命中,缺了非常重要的父愛這一環;要么,就是認為養育孩子陪伴孩子是母親的責任,因而對孩子漠不關心,不管不顧,只在看到成績單的時候,來執行“懲罰”或者“獎賞”;要么就是“巨嬰父親”,軟弱無能,在家中像空氣一般的存在,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別說當孩子堅強的后盾,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典型形象就是《都挺好》中的蘇大強。
父親的嚴重缺席,還造成的一個事實是:他們常年忙碌,不著家,忽略了妻子的需要和感受,因而造成妻子將所有的愛或者怨念都投放在孩子身上,要么令孩子承受過于沉重的“愛的壓力”,要么讓孩子背上“都是你的錯”的怨債,從而導致孩子的心理嚴重壓抑和扭曲。
3、校園霸凌,根源在于父母教育的缺失
孩子的成長環境如此重要,父母的養育方式如此關鍵。然而,仔細想來,自古至今,社會權威部門,或者教科書除了教導孩子們如何做好孩子,如何孝順父母,如何成為祖國和社會的棟梁之才外,貌似很少有為那些即將做父母,或者已經做了父母的人們,編出一本教材,進行一下父母崗前培訓,指導一下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如何為孩子提供一個利于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校園霸凌發生在學生之間,但根子在家長和教師身上。”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她的微博中如是說。
是的,正如她所說,“預防霸凌的發生,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從家長不霸凌孩子,教師不霸凌學生開始。”但是,家長如何不霸凌孩子,教師如何不霸凌學生,我想,還要從對父母的教育抓起。
倘若魏萊的父母能夠懂得正確教育和培養孩子。尊重和感知到女兒內心深處的感受和需要,使她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用強迫和高壓來使女兒絕對服從他們的安排和指令,一心只想成為“完美的精英”,從而喪失自我和最起碼的同理心,她也不會變得那么壓抑和扭曲,從而去施暴吧。
陳念的母親如果懂得一點教育理念或者心理學,稍微體諒一下青春期女兒的難處,她大概也不會將一個爛攤子甩給即將高考的女兒,而自己逃之夭夭。如果,陳念的母親能夠強大一點,成熟一點,不那么巨嬰,陳念或許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被同學們欺負。
小北以及魏萊的兩個跟班,倘若家庭幸福完整,父母感情和睦,并且受過一定的親子教育,他們也許就不會成為校園霸凌以及社會霸凌的施暴者和受害者。
4、校園暴力的一再發生,還在于學校的忽視和容忍
是誰縱容了校園暴力的一再發生和愈演愈烈?
影片中用毫不夸張的手法,再現了高考來臨前學校的整體氛圍和現狀,用如臨大敵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學校,以及老師和學生們將高考看得大于一切。為了成績,為了金榜題名,壓抑和限制一切生命力,從而變得冷漠、自私、躁狂、神經質。
胡小蝶臨死前,對陳念說了一句話:“我這樣受欺負,為什么你們不站出來做點什么?”
是的,這是令她最無奈和最絕望的。魏萊率領著她的霸凌小團伙欺凌胡小蝶和陳念時,不可能沒有同學看到,學校和老師也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什么霸凌一再發生。楊警官的一句話道破真相:“找學校,學校讓你找老師,找老師,老師讓你找家長,找家長,家長說我在外面打工一年見不了幾次面……”
除了學校的過度重視成績,重視升學率,而忽略對學生們的德育、素質、安全等教育外,校領導迫于其他壓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方式,以及圍觀者和見證者們的冷漠,退縮,忍讓,助長了施暴者們的囂張氣焰。
陳念被欺凌得忍無可忍而報警后,學校對魏萊和她的霸凌小團伙的處理方式,就是勸退,將她們推到社會上,從而使她們變本加厲報復陳念。學校還將唯一有點同情心的老師免職,新來的班主任,像個躁狂癥患者一樣,不問其他只顧分數。
影片中,胡小蝶生前被欺凌時,沒有一個同學挺身而出,保護她。而她含恨跳樓后,同學們也是兩眼漠視,只顧忙著拍照,發微信。只有陳念走上前,將自己的衣服脫下蓋在了她的身上。
警察和老師一起詢問陳念時,陳念說了一句話,讓鄭警官頗為驚訝。她說,“這里,不需要朋友。”是的,她已經深深感受到了這種冷漠和無情,因而自己也要變得冷漠無情才合群。
5、霸凌不僅僅在校園
影片中,小北和魏萊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
小北是十三歲就被父親拋棄的孩子,獨自住在一間破爛不堪的小屋子里。從小就獨自闖蕩江湖求生存的他,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不得不參與暴力,并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但他的內心卻是那么柔軟而善良。“你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一句話,令多少人潸然淚下?
而魏萊,出生高知家庭,家境富裕,父母俱全,表面是長相乖巧,笑容甜美,學習成績優秀的好學生,心底卻是無比陰暗毒辣,冷酷無情。在她眼里除了自己沒有別人。為了維護她的“完美形象”她既可以不惜犧牲別人的生命和名譽,又可以下跪求饒委曲求全。她的這種為人處世方式,她的行為準則,她的價值觀除了從小受家庭熏陶,除了被父母嚴重壓制和扭曲而來,還能來自哪里?
影片還想告訴觀眾的是,多關注關注那些因為各種原因,過早步入社會的少年們。他們被稱作社會青年或者小混混,被唾棄,被厭惡,被成人所不齒,但他們并非生來就是惡魔,他們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們內心深處也渴望關懷和理解,他們身上也存在天使一般的善良和正義。
是的,這是一部簡單而沉重的電影,它讓很多人久久不能平靜。原因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暴力事件外,更多的可能來自,大家都意識到校園霸凌的根本,就在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和校園教育的不當,可是,誰也無能為力。正如面對校園霸凌時,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無奈,無助,面無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