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蘋果讀書
嗨,大家好,我是林蘋果,我的愿望是成為一個“職業(yè)讀書人”,每年讀書100本,把自己最深的認知,成功分享在您面前。
希望能在您的陪伴之下,我能用滴水石穿的毅力、破霧追光之勇氣,讀書三千卷,看透世間繁華……
從2021年4月28日開始,我將在安藍老師的公眾號“荒原青草”陸續(xù)推出薦書文章,并開始一項【林蘋果讀《史記》系列】的《史記》人物解讀寫作,希望我用跨越山水的熱愛,能得到您用時間的陪伴……
如果您的留言足夠真誠或精彩,我將送您一本書。
04
神秘離去
司馬遷最終是怎么死的? 這在歷史上是一個謎。傳聞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司馬遷可能是自殺身亡。
《史記》完稿之后,司馬遷來到這個時代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生命對于司馬遷而言,已經無足輕重,特別是受宮刑之后,他在《報任安書》中對于死的理解,以及他對自身忍受屈辱的難受描述來看,他就是抱著一種自殺的心態(tài)在作生命遺言。
這是一部分讀者從《報任安書》中分析出來的。
第二種說法,司馬遷受任安這個案子的牽連,被漢武帝下令腰斬于市,也有說和其他犯人一起被集體處死。
當時宮廷里面有一場斗爭,把司馬遷的好朋友任安牽涉進去了,而當司馬遷輾轉托人把他的《報任安書》送到獄中以后,任安已經被腰斬了。
獄吏在抄檢獄室的時候發(fā)現了司馬遷的信,便呈奏給漢武帝,信里面是非常憤慨地表達了對漢武帝的不滿,漢武帝讀罷,看到那么多怨憤之詞,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機誣告司馬遷和任安是同黨,于是漢武帝便下令把司馬遷打入天牢,隨后腰斬于市。
第三種說法,司馬遷壽終正寢。
有人認為司馬遷在完成《史記》之后,便隱居山野,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大概活了60歲左右,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
說司馬遷自殺的,只是一種推測;說是被漢武帝腰斬或集體殺死的,目前史料還不能夠充分地予以證實;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很多人把他看成是病故。
我個人更愿意他是神秘離去,歸隱山林……
原因如下:
一是司馬遷從小受父親影響,道家思想理念耕深于心,歸隱是道家的最終歸宿。
《史記》寫完,他的人生使命完成,《報任安書》也將心中憤懣噴泄完了, “了事佛衣去”是道家通透和灑脫的體現。
再說,按照道家的理論,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自己不能隨意處置,司馬遷應該不會隨意自殺,但留在塵世之中已經沒有意義,所以,以他游歷過四方的經歷來看,也很可能會循隱而去。
二是《史記》就是司馬遷的生命,他對于《史記》的安排,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安排。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對于《史記》做了非常明智的安排,在《太史公自序》中交代了他把《史記》“藏在名山,副在京師”,在《報任安書》中,也說:“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那么,司馬遷肯定對自己的人生也有兩副安排,也就是說,一副人生隱在深山,一副軀體放在京城。
三是后世廣大讀者對其美好的祝愿和愿望。
因為司馬遷的死亡迄今為止依然是一個千古之謎,歷經2000多年,多少史家名人探尋依然不得而知,那么,以他個人的生平、思想、以及寄托他生命的《史記》的最后安排,絕大多數人都是希望他能隱居山林,壽終正寢的。
05
卓絕的使命成就
《史記》52萬字都寫了什么?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以寫人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共130篇,由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組成。
《史記》有多牛?
1、《史記》建立了杰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杰出的中國通體史編撰體裁,后人一直都在效仿。
2、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后,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取得了獨立地位。
3、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tǒng)
《史記》就是一個中國文學大寶庫!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史記》是后世小說的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鬼谷子的局》等。
司馬遷以其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高妙的藝術手段,對一些極其復雜的事實,都進行了非常妥貼的安置,再加上他高遠的視角和見識,生動、洗煉的文筆,讓人讀來,無不感覺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jié),不自知其所以然”。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再說《報任安書》:
公元前91年,53歲的司馬遷在完成《史記》以后,在陪漢武帝外出的時候,他收到了好友任安的來信。
他思慮再三,給任安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就是被當今網友稱為“天下奇文”的《報任安書》,這封信,千百年來,都被看做是司馬遷的絕筆書。
在這封信里,司馬遷以極為難受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內心的無限痛苦,表現了他為實現使命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精神,文章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有網友說,《報任安書》在思想內容上表現了一個奇人的奇?zhèn)デ椴伲谛形摹⒄Z言上縱橫開闔,筆法雄健,讓人千年后仍能想見司馬遷的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為他一灑同情之淚。
但是,據說也是因為這封信,司馬遷二次入獄,也因此讓他的最終歸宿成了一個任人猜測的千古之謎……
06
史學巨著的流傳
公園前74年,在漢武帝和司馬遷死去多年以后,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繼位為漢宣帝,他當朝時有個平通侯叫楊惲,他上書漢宣帝,獻出了他外公司馬遷藏之于深山的史學巨著《史記》。
也就是說,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把他媽媽密藏的《史記》拿出來獻給了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劉詢下令公布《史記》,天下人得以共讀。
原來,司馬遷生前有兩兒一女,女兒司馬英嫁給了陜西華陰楊家的公子楊敞,女婿楊敞為人謹慎,頗得當時霍光看重,在漢昭帝劉弗陵時,曾官至宰相。
司馬英給楊家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楊惲自幼聰穎好學,司馬英就把自己珍
藏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他逐字逐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在他成年后,又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
漢宣帝時,楊惲被封為平通侯,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覺得他的外公的這部巨著該是重見天日的時候了,于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
從此,《史記》被官方、民間大力流傳,經過2000年歲月的沉浮洗禮,它越來越像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史寶庫,讓后來人不斷從它那里挖掘、發(fā)揚、開拓著各種資源智慧……
作者:林蘋果,懷著一顆好奇心,專注讀書、寫書評,分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