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永恒的世界之都
作為全球唯一地跨兩洲的國際大都市,從沐浴著希臘文明之光的拜占庭到中世紀信仰之巔的新羅馬,再到承載奧斯曼帝國無上權威的圣城,在過往的數千年歲月中,伊斯坦布爾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了斑駁且鮮明的印記。
無論身份怎樣改變,這座城市始終能在歷史的塵煙中保持從容與優雅。她的美不僅來自其厚重的歷史更來自她全身肌理中透露出的層次分明的時代質感。
拿破侖表達過對這座城市的敬意:“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伊斯坦布爾必定是它的首都!”
誠如拿破侖所言,眾多民族、文化在此交匯、碰撞,讓這座城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氣質,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30公里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如一條藍色的束帶連接起了黑海及遙遠的地中海,同時將歐亞大陸分隔于兩岸。
伊斯坦布爾就誕生在這片看似兩個世界邊緣實則文明交匯的地方。
據羅馬史學家塔西佗在《編年史》的記載,這座城市發源于歐洲一側的金角灣岬角。這里有記錄的最早地名出現在前13-前11世紀,當時居住在此的希臘色雷斯部族將這里命名為萊戈(意為貞潔樹)。
而根據傳說,大約在公元前657年希臘麥加拉王國的王子拜扎斯,在德爾斐求到了阿波羅的神諭:“本都(指黑海南岸)四面環水的蝦和馴鹿在此圣城居住的人將無比幸福”。
原本準備在吉達里斯河畔建城,可是,就在舉行新城奠基儀式時,一只兀鷹突然飛來,叼走了獻祭的牲畜,然后向東飛去,落在了突入海洋的岬角(金角灣),拜扎斯認為,兀鷹停落之地才是阿波羅口中的吉祥之城。
于是,一座以拜扎斯命名的城市——拜占庭拔地而起。拜扎斯的外號“金角”,也成為了城市所在岬角的名稱。
剝離傳說的神話色彩,拜占庭的出現與希臘人在地中海沿岸建設殖民城鎮的歷史背景相契合,在此后的800年中地中海的咸腥海風吹拂著這座被神眷顧的小城。
不過,在歷史長河中她光耀千載的一頁還要由羅馬帝國掀起。
公元1世紀,羅馬大軍兵臨拜占庭,這座希臘文明邊緣的城市,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公元193年,拜占庭在羅馬帝國的權力斗爭中化為廢墟,但拜占庭沒有消亡而是迎來了她浴火重生的機會:內戰中取勝的塞維魯皇帝重建了拜占庭。
公元3世紀,天災、人禍相繼襲來,曾經強盛的羅馬帝國陷入分裂,這卻給了拜占庭走上歷史前臺的機會。
公元330年,恢復帝國統一的君士坦丁一世下令:“以我之名,在拜占庭營建新都!”自此,拜占庭這座城市有了新的名字--君士坦丁堡。
在城市中央的紀念柱上,君士坦丁將內心的話語鐫刻其上:“哦,基督,世界的統治者和主宰,此刻我將這座城市、這些權杖以及羅馬的強力奉獻于你!”
這座曾經位于帝國邊緣的城市,如今褪去舊衣,以帝國新核心的角色重新回歸,這也是這座城市走向世界文明中心的重要一步。君士坦丁大帝承認了教會的合法地位,成為第一位皈依基督的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堡大興土木,皇宮、港口、教堂、競技場拔地而起,它們與山海相依,構成了君士坦丁堡全新的城市輪廓。
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徹底分裂。西羅馬帝國連同陳舊的羅馬城被入侵的蠻族埋葬,在公元476年宣告滅亡。以君士坦丁堡為都的東羅馬帝國得以延續。
相較于充滿舊貴族流行多神論的舊都羅馬,君士坦丁堡仿佛一座神的期許之城。羅馬皇帝召開宗教會議,將其宗教地位凌駕在羅馬之上。純正的信仰、古老的希臘文化,為東羅馬帝國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從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在千年的時間跨度中,君士坦丁堡是帝國歲月最好的見證者。
通過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控制了黑海至地中海、西亞至東歐的貿易通道,金角灣的港口旁停靠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碼頭上的商品堆積如山,財富不斷積累,推動帝國走向強盛。不同的民族、相異的文化、各自的信仰都在這里匯聚,塑造了君士坦丁堡“諸城之首”的地位。
到公元10世紀,君士坦丁堡的人口超過了50萬,成為當時歐亞大陸上鮮有的巨型城市之一。
君士坦丁堡的富饒引來了周邊政權的覬覦。北方大草原上的斯拉夫人、東方的波斯人、南方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以及歐洲十字軍,他們輪番對東羅馬帝國發起進攻。君士坦丁堡在一次次戰爭中幸存、遭劫,但城市的生命之火依然未熄。
1453年,金角灣畔戰火再燃,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大軍圍困。
早在15世紀初,崛起于小亞細亞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就完成了對巴爾干等地的征服,君士坦丁堡,早已是奧斯曼帝國圍困下的一座孤城。
在奧斯曼的傳統圣訓中,先知曾明確告訴信眾:“你應該征服君士坦丁堡,這是偉大領袖與英勇戰士才能立下的功業!”
在烏爾班大炮的轟鳴巨響中,君士坦丁堡厚重的城墻終于坍塌。17萬奧斯曼大軍潮水般涌入城市。身著盔甲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用自己的血,為東羅馬帝國畫上生命休止符。
奧斯曼的君主縱馬城中,東方的色調鋪滿街巷,拜占庭的標志性建筑——獨絕天際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也被改建成了奧斯曼的寺廟。
自此,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這個名字也被康斯坦丁尼耶這個更土耳其的名字所取代,同時,由希臘語中的“進城去”演變來的伊斯坦布爾逐漸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俗稱。
奧斯曼統治者實行寬松的政策。突厥人的草原文化,波斯人的拜火文明,在官方宗教的統一包裝下一股腦融入城市的血液之中。
繁榮的商路賦予了伊斯坦布爾又一次生命,讓穆拉德四世能底氣十足地指點江山:“讓這座城市繁榮,直到時間的盡頭。”
然而,天不遂人愿,隨著帝國的衰落,18世紀后的伊斯坦布爾見證了帝國的段段屈辱,割地賠款,內亂不休。北方的俄國人始終謀求奪取這座城市,在奧斯曼帝國首都的廢墟上,以沙皇格勒之名再建第三羅馬。老邁的帝國希望通過改革自救,歐式宮殿、電車、商城出現在伊斯坦布爾這座千年古城,就這樣帶著身份與文化的迷茫進入了20世紀。
1918年,在“一戰”中戰敗的奧斯曼帝國徹底解體,1923年共和制的土耳其出現在帝國的殘軀上,伊斯坦布爾失去了首都地位。但千年的積淀讓她保住了土耳其第一大城的地位。
當世俗化的鐘聲敲響,伊斯坦布爾也開始褪下宗教外衣,與世界的聯系也愈發緊密。
截至2021年,這座城市的GDP達到了約2200億美元,其1600萬的人口更是超過倫敦、巴黎,位居全歐第一位。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東西方在這里相遇,不同文化在這里碰撞,生活在這里的人,更能體會天下一家的意味。
(主編:阿紫;文案:唐銘;編輯:AlifromCairo 超斑;平面設計、圖片:
(主編:阿紫;文案:唐銘;編輯:AlifromCairo 超斑;平面設計、圖片:阿泰。來源: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