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肺風粉刺”“肺風酒刺”屬于現代醫學的尋常痤瘡。中醫一般從肺經風熱、濕熱蘊結、痰濕凝結論治粉刺。臨證中,從六經辨證之太陽病論治該病,方用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等加味,取得良好效果,茲介紹如下了:
麻杏苡甘湯出自《金匱要略·濕病篇》,是治療風濕所致周身疼痛的方劑。《金匱要略·濕病篇》云:“病者一身盡痛,日哺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杏苡甘湯。”此乃風濕并重,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利,衛陽不足,風濕之邪乘虛而入;或久傷內有伏邪,復感風濕之邪而發。麻杏苡甘湯中麻黃疏風散邪,除濕溫經,杏仁宣肺衛之表,充衛通陽,苡仁除濕健脾,甘草和諸藥、建中州,四藥合用有除風、祛濕、解表、通陽的作用。麻黃加術湯是仲景用來治療“濕家,身煩疼”的一張方劑,亦是通陽、散寒、除濕之劑。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王冰詮釋該條,云“此皆陽氣內郁所為。”實踐證明,據此運用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從太陽論治粉刺,效果較為理想。
舉醫案二則:
例一:于某,25歲,患背部粉刺瘙癢,常年不去,曾用清熱解毒法治之無效。診其脈左浮細而滯,右浮細而滑,舌淡,苔薄滑,辨為太陽怫郁,風濕郁結。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加味治之。
處方:麻黃,杏仁各10克,薏苡仁30克,桂枝,蒼術各10克,炙甘草6克,羌活6克,防風10克,葛根15克,白芷10克,烏梢蛇6克。三劑水煎服,日三服。盡劑,丘疹大減,癢止。原方再服三劑,盡劑則愈,自述患處皮膚亦較前細膩。
例二:百某,40歲。患唇周粉刺,癢甚,服清熱燥濕之劑未效,舌淡胖大有齒印,苔膩,左脈弦細而澀,右脈沉細而關略滑。辨為陽虛濕盛,太陽怫郁。麻杏苡甘湯合封髓丹治之。
處方:麻黃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黃柏30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仙靈脾30克,烏梢蛇6克,三劑水煎服,日三服,忌生冷寒涼。二診癢減,丘疹退半。繼服原方三劑。三診癢止,丘疹退,謂晨練后疹印發紅,舌淡胖而滑,苔薄,左脈緩細,右脈沉細。辨太陽怫郁雖解,但陽不足以化陰,原方加制附片30克,(先煎1小時),敗醬草30克,三劑。四診諸癥基本痊愈,唯略有淡淡痘印,制附片改用10克,加桃仁、紅花各5克,三劑善后。
按 二例皆以麻杏苡甘湯加味而收功,其除風、祛濕、解表、通陽之效由此可見一斑。此外,二例皆用防風、白芷,是宗“痞結之處必有怫陽”之旨,取其辛溫透發之功。用烏梢蛇則取其治皮之殊效。 又,一例用桂枝、羌活、葛根是取其通陽散寒,引經之意;二例用封髓丹是取其補土伏火之意,后診其陽不足以化陰,仙靈脾溫化之力弱,故加附子薏苡敗醬散化之。總之,抓住太陽怫郁之機,消息陰陽進退之候,使陽氣通暢,一氣周流,則諸癥自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