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長劉秀云向兩會提交《保障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合法權利,加快落實各類就業政策》的議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摸排各類招聘信息,規范招聘門檻的設置,從體制內的單位開始,徹底消除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歧視。該提案使“非全日制研究生”這一群體進入公眾視野范圍。
只因畢業證上“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在求職過程中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有人因此無緣教師工作崗位,還有些地方不愿意將他們納入獎勵與優惠政策覆蓋的范圍……近期,全國多地被曝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業、落戶等人才待遇享受上被區別對待。基于此,非全日制研究生這一群體迅速被推向輿論風口。近期“非全”研究生全網聲量整體呈增長趨勢,輿論將目光聚焦“學歷偏見”“唯文憑論”等現實問題。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討論熱度高漲
近3個月“非全日制研究生”全網聲量走勢圖
近三個月來,“非全日制研究生”相關話題全網傳播數據為171242,主要發聲地為“兩微一端”平臺。在微博平臺上,出現多個有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熱門話題,如話題
#南京非全研究生申請租房補貼被駁回#,閱讀量8108.4萬,討論量7996,#建議平等對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閱讀量7846.1萬,討論量4518,輿情熱度不減。
分析微博熱門話題可知,關于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待遇區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相關話題中,大多是對“應聘”“就業”“租房”“限制條件”“落戶”等人才待遇問題的討論及對消除就業歧視的力挺。作為非全改革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非全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受到熱議并不奇怪。可是,當輿論潮水退去,成千上萬名“非全”學子何去何從?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又將走向何處?
表1 近3個月“非全日制研究生”微博熱門話題top10
微博熱門話題
閱讀量
討論量
#南京非全研究生申請租房補貼被駁回#8108.4萬
7996
#建議平等對待非全日制研究生#
7846.1萬
4518
#官方回應非全日制研究生應聘遭拒#
5506.9萬
5319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背后是什么頑疾#
3804.4萬
7097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被歧視#
2344.3萬
2693
#五部門為統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硬核正名#
1439.3萬
3014
#浙江要求促進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769.5萬
216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零歧視#
290.1萬
784
#不得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設置限制條件#
170.8萬
405
#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落戶#
128.2萬
174
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的分界,是否該成為審視個人能力的標準?面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尷尬處境,不少網民提出質疑。
通過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相關話題傳播情況分析,發現“平等對待”的輿論呼聲較高,全日制研究生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公平對待”“差別對待”,放大著兩者在人才引進、就業待遇等方面的現實矛盾,“平等對待”“消除學歷偏見”成為部分網民的積極訴求。
二、誕生:“非全”起于“在職”
起于“在職”,卻不同于“在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帶著神秘色彩。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非全”概念逐漸顯露。1983、1985至1997年,國家陸續發布文件,啟動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的相關工作。當時設立“非全”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在職從業人員的再教育需求,“非全”招錄對象分為同等學力、在職人員兩類群體,被習慣性統稱為“在職研究生”。直到2016年,“在職研究生”一詞成為歷史,非全研究生誕生。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發布,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
圖2 教育部官網發布《通知》
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招考統一試卷、錄取標準;同全日制一樣,進行學歷學位雙證管理,具備同等法律效力;畢業標準和全日制一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成為與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補的全新學位類型,2017年“非全”首次報名,新政策激發廣大考生報考熱情。
三、遇冷:八成非全畢業生就業遭歧視
事實證明,“非全”改革不會一蹴而就。在職考生“難考上”,應屆生報考“意愿低”,招生計劃“完不成”成為各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錄取工作的普遍現象,非全“試水”遇冷。
面對非全研究生生源不足的困境,大部分高校采取校內外調劑的方法解決問題。大量全日制應屆考生調劑“非全”,被夾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之間,處境尷尬。他們學的是“非全”,就業時卻和全日制同時競爭。再加上“非全”改革時間較短,社會對其認知還保有慣性歧視。
據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因為學歷在就業過程中受到過歧視。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調查
通過一項面向招生單位的調查發現,52%的招生單位認為全日制的培養質量比非全日制更高,33%認為全日制的培養質量比非全日制高,但不明顯,10%認為兩者培養質量基本一致,5%認為非全日制培養質量比全日制高。這也說明,有近半數招生單位認為兩類研究生質量基本一致,即使有差異,也不明顯。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調查
“非全”研究生被歧視的最大原因是非全日制質量不如全日制。不少用人單位還在用2017年合并前的非全日制的“制度尺子”量今天招考合并后的非全日制的現象。他們并不完全了解,“非全”不同于“在職”。
四、尷尬:“一刀切”思維偏見客觀存在
分析詞頻圖發現,“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熱度最高,說明網民對這兩種研究生培養方式十分關注,“調劑”“志愿”等詞也成為熱門詞匯,反映了“考研熱潮”中,大量全日制應屆考生選擇調劑“非全”的現象。在大型招聘考試中,不少“非全”研究生在資格審查、崗位要求方面遭遇“隱形門檻”,使得“事業單位”“資格”“崗位”等熱詞頻出。
盡管教育部頻頻出臺相關政策,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權益保護、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但實際落實中,仍有個別地方部門、用人單位難擺脫對“非全”的思維偏見,認為“非全”研究生的學費標準、住宿安排、課程設定等方面均與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區別,“非全”含金量不夠高,學歷水分大,甚至不認可“非全”學歷。
圖3 “非全日制研究生”相關熱詞圖
目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有同等法律地位及相同效力,況且也不能以一紙學歷證書,作為衡量人才所具備能力的標準。對“非全”研究生“一刀切”,過于偏激。如何消除偏見,改變“非全”研究生的尷尬現狀,引人深思。
五、未來:綜合施策打破“隱形門檻”
為保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教育部已下發多條相關政策。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2020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在《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規定,各地及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和落戶機會。2020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
但因為執行時間較短,社會對“非全”研究生的認知仍有所偏差,除了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宣傳介紹招生改革后的情況,扭轉對“非全”研究生的刻板印象。要讓“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平起平坐,還應加強社會監督、政策執行,轉變用人單位的人才觀念。另外,高校作為培養單位,也要加強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貫徹新形勢下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