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月方客廳的第319篇原創文章!
文丨月方
我以前這篇文章里提到過這部電影(父母的代替讓孩子的成長淪為悲劇),當時還說要分享來著,雖然拖這么久,我終于來兌現自己的諾言了——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編劇: 英格瑪·伯格曼
主演: 英格麗·褒曼 / 麗芙·烏曼 / 萊娜·尼曼 / Halvar Bj?rk
制片國家/地區: 瑞典 / 原西德 / 法國
語言: 瑞典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78-10-08
片長: 99 分鐘 / UK: 92 分鐘
又名: 秋天奏鳴曲 / Autumn Sonata
秋日奏鳴曲的獲獎情況 :
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本片主要講:一個并不愛女兒的母親,對女兒造成的傷害。
電影中的母親符合一切好母親的特征,自己事業有成、風光無限,對家人一直把愛掛在嘴上,對孩子溫和親切。但是,她并沒有把孩子真正放心上,她只愛她自己。心靈的感應是強大的,孩子完全能夠感覺到。
比如七年未見女兒,女兒因媽媽要來,緊張興奮、細致地安排好媽媽需要的一切。但見面后媽媽絮絮叨叨談的都是自己的事。
發現女兒情緒不對,媽媽抱著女兒說:
多么溫馨的母女相見場景,而事實并非如此。
女兒告訴媽媽:自己把癱瘓的姐姐也接來了。媽媽第一反應就是不想見。
當初,因為大女兒癱瘓,她把女兒送出去寄養,就當這個孩子不存在。現在,聽說小女兒把姐姐接過來了,她一時無法面對。
不想見,又不得不見。她告訴小女兒:“你讓我無法選擇。”
打開房間,卻是熱烈地擁抱,她告訴大女兒:自己天天在想她。
看到這里,毛骨悚然,寧可擁有一個整天叨叨的真媽媽,也不要擁有這樣一個戲精一般的假媽媽:
小女兒一直想得到媽媽的承認,于是彈奏一曲《秋日奏鳴曲》給媽媽聽。
媽媽聽完,說:“伊娃,我親愛的。”
女兒問:“就這些嗎?喜歡嗎?”
媽媽說:“我喜歡你。你還是彈點別的吧!”
這就是這個媽媽的說話藝術,繞著彎子,骨子里是對女兒的不認可。
刻在女兒回憶里的,都是媽媽認為她不夠漂亮、不夠好,這個媽媽從來沒有接納過女兒。
女兒們無論怎么努力都不會得到媽媽的承認,哪怕成年了有家庭了,狀況還是沒有改變。
這樣的母女相互擁抱,心卻隔得很遠;說著熱烈的話,卻都抵達不了對方心靈。
這樣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找不到幸福。她坦言自己“從未愛過別人”。
她們只有語言上的愛,而沒有心靈上的。
后來,小女兒一步步盤問,即使事隔多年,還是因為無解的母女關系,而各自遍體鱗傷。
……
影片步步推進,對白很多。
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的電影。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母親造成的心靈枯竭多么可怕。
并不是你有子宮,就是一個完整的母親。
母親,并不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