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渡劫!對于5歲以下寶寶,幾乎都要經歷的一場劫難,就是腹瀉。如今醫學迅猛發展,這一說法或需要改一改了。
六一兒童節到了,讓我們關注一下寶寶們腹瀉的重要原因——輪狀病毒胃腸炎。給寶寶減一份疾病之痛,就是增一份童年快樂!
A組輪狀病毒(RV)是全球<5歲兒童重度胃腸炎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中國<5歲兒童腹瀉死亡中,輪狀病毒胃腸炎占35%。幾乎每名兒童在5歲之前都至少感染過1次輪狀病毒。
何為輪狀病毒?它的體型非常嬌小,直徑只有70 nm,大約不到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因外形圓鼓鼓酷似車輪,故取名“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外形雖嬌小憨萌,興風作浪的本領可不小。
首先,傳染力強大。輪狀病毒常由糞-口途徑傳播,也就是常說的病從口入。只要10~100顆病毒,就足以感染另一個人。需要說明的是,輪狀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糞便,1 g中就1012個病毒。
其次,輪狀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強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可直接穿越胃內的強酸環境,進入小腸引發腹瀉;2、能夠在生活用水中存活數天,甚至數周;3、停留在手上的病毒,可以存活至少4小時;4、因輪狀病毒比較活躍,還很難用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或者其他一些消毒劑)消滅它。
最后,專門欺負體弱者。輪狀病毒的脾性還有令人不齒之處,專愛欺負抵抗力差的體弱者。因此,2歲及以下嬰幼兒,就格外受輪狀病毒的青睞,7成以上的被感染寶寶都在6月齡至2歲之間。換句話說,2歲及以下嬰幼兒,要格外注意對輪狀病毒的預防。
輪狀病毒主要破壞的是小腸絨毛頂端的成熟腸道細胞,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引起分泌性腹瀉。
輪狀病毒引起的胃腸炎有三大特點:
1、先嘔吐后腹瀉:嘔吐和腹瀉往往同時存在,但嘔吐常先于腹瀉一天左右出現。輕者,一天大便八九次;重者,一天大便十多次;更有甚者,一天七八十次。
2、蛋花樣大便:外形像極了蛋花湯,水多雞蛋少,肉眼不見粘液,也不見血絲。一小時大便醫院送檢:沒有紅細胞,也沒有白細胞。這意味輪狀病毒并沒嚴重破壞腸道黏膜,只是改變了滲透壓。
3、全年都可發生,但好發于秋冬季,兩歲以內孩子易發病。
寶寶發生輪狀病毒胃腸炎,既有短期影響,也可能存在長期影響。
短期影響:輕則嘔吐腹瀉,重則也可出現全身反應,累及其他系統;更甚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引發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將給寶寶帶去致命風險,引發如病毒性腦膜炎、癲癇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引發急性出血性腦水腫、全身炎癥反應、皮膚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發癥。
長期影響:如果急性腹瀉遷延不愈,轉為慢性腹瀉,還會造成引發營養問題,影響生長發育。
如果孩子已經感染了輪狀病毒,開始腹瀉,甚至脫水,又該怎么辦呢?
首先,積極補充足夠的液體,防止寶寶出現脫水最關鍵:嘔吐和腹瀉會帶走寶寶體內大量水分,隨之流失的還有電解質。輕度、中度脫水和預防脫水,都可口服補液鹽來補充。重度脫水,患兒往往會有低容量性休克或嚴重酸中毒,這時就需靜脈補液幫患兒度過難關。如果寶寶尿液明顯減少、哭時無淚、精神差,需要及時就醫。
其次,盡量繼續進食。小月齡患兒,母乳喂養的,繼續母乳喂養;人工喂養的,可稍微稀釋后,稍微減量,縮短間隔,繼續喂養。如已經添加輔食,如果嘔吐厲害或消化不良,可稍微停一停,好轉后再進行喂養。
再次,可給予益生菌,給一些粘膜保護藥,幫助患兒度過急性期。
最后,腹瀉急性期后,要考慮繼發過敏和乳糖不耐受問題,可考慮給患兒更換配方乳。
一言以蔽之,應對寶寶輪狀病毒胃腸炎,補充液體和營養支持是關鍵。需要說明的是,輪狀病毒腸炎是病毒所致,抗生素無效。
小小的輪狀病毒,人類應對起來并不輕松,目前面臨以下挑戰:
1、尚無特效藥;
2、因輪狀病毒比較活躍,消毒劑也很難消滅它;
3、手衛生也不是十分奏效。
所以,接種疫苗是應對輪狀病毒胃腸炎最好的干預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是,應在6周齡后盡早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早接種早保護。
總之,靠科學不靠運氣,5歲以下寶寶可能輕松避開腹瀉之痛!
(環球醫學編輯: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