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舞之韻傳習館里,每天你都能感受到茶舞中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這種從生活中感知到的樸素美,也是不能丟棄的文化之美,習俗之美……
付麗紅老師在2016年茶舞之韻茶品藝術新聞發布會上曾經這樣說:“茶藝這個詞是8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是從臺灣傳入我們的大陸,臺灣人把茶藝就提出來,但是這個藝,我們大家再去思考一下,這個藝如果深開來講,你要把他規范為一個農藝還是花藝呢,還是一個技藝呢,如果你要當一個藝術來講呢,我們的美是遠遠達不到的,然后再拿我們云南來看,因為我是云南人嘛,我從小接觸到的就是滇紅,接觸到的就是普洱茶,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這個藝就更不對了,為什么?因為在云南它沒有藝,我們云南是沒有茶藝的,如果是哪個老師課上再說茶藝這個詞,我就覺得他沒有用心的來讀過我們的茶史類書籍,沒有用心的來學過我們云南普洱茶,為什么,因為我們云南的普洱茶就是民俗文化,就是一種平時的生活,它源于一種喝茶飲茶的生活習俗,它沒有藝的,他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們高興起來,就圍個火塘,然后小茶罐一放,抓一把茶葉丟進里面,烤一烤,加入水就喝了,然后呢,農作就是我們農耕回來以后很辛苦,老人喝著烤茶,那小孩和年青人啊,圍著火塘邊就邊唱歌邊跳舞了,在盛大的節日慶典和祭祀上,也用茶來禮拜,這就是我們云南的民俗文化,那如果要用一種藝術,一種形式來表達,怎么才能把這些生活美、自然美、動態美、靜態美、樸拙美等等,上升到一種藝術形式,只有茶舞……’’。
竹筒香茶,傣語稱為“臘踩”。按傣族的習慣,烹飲竹筒茶,首先是裝茶:用曬干的春茶,或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裝入剛砍回來的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接著是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6—7分鐘后,竹筒內的茶葉便軟化。這時,用木棒將竹筒內的茶壓緊,爾后再填滿茶,繼續烘烤。如此邊填、邊烤、邊壓,直至竹筒內的茶葉填滿壓緊為止。這樣,才算將竹筒香茶烤好了。隨后用刀剖開竹筒,取出圓柱形的竹筒茶,以待沖泡。
沖泡竹筒香茶時,一般大家圍坐在小圓桌四周。先掰下少許竹筒香茶,放在茶碗中,沖人沸水至七八分滿,大約3—5分鐘后,就可開始飲茶。竹筒香茶飲起來,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非常可口,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傣族人在過節親人聚會時常吃茶泡飯。它在燒制時,先要在鍋中放上水,再加上一撮茶葉,待水煮沸,茶汁浸出時,撈起茶渣,加入已煮好的飯,搗散結塊的飯團即成。在傣族民間,茶泡飯還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就是傣族姑娘用茶泡飯送給情郎吃以此表達愛慕之意,把此舉作為定情的風俗。
茶舞之韻傳習館里,也有竹筒香茶來款待遠方的客人,還能欣賞到各個民族的茶舞表演……
[茶舞之韻]是茶文化的傳承與藝術再造,不但是對茶舞的溯源,也是以舞蹈的形式立體的展現中國茶文化的根底。茶舞,是對這世間萬物的生命述說,茶舞是舞,卻不是純粹的舞蹈,茶舞是茶的技藝,而不停留在'技'或'藝'的呆滯里。
編輯: 蝴蝶
付麗紅老師簡介:
茶舞創始人
茶藝師考評員
高級茶藝技師
2007年創辦茶舞培訓班、茶舞表演中心及茶藝培訓學校,同年受邀拍攝“新東寺街、西寺巷”第三十五集茶舞。
2013年拍攝首部普洱茶微電影,擔任編劇、導演及主演,并參與服裝設計。同年創建了昆明茶舞之韻傳習館,成立了茶舞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14年拍攝微電影《茶舞之韻》4分鐘27秒的短片,劇組經南澗無量山櫻花谷,臨滄冰島村寨,滄源崖畫,中緬邊境原始部落翁丁及熱帶雨林西雙版納,大理洱海湖畔,麗江納西古鎮束河等地取景。歷時12天,3000多公里跋山涉水完成!
2015年創建了麗江茶舞之韻傳習館,把茶文化落地在麗江束河古鎮推廣。并定點每晚8點,為來品茶的賓客們奉上一場茶舞表演。
2015年代表云南參加首屆“陸羽杯”國際茶道邀請賽,奪得唯一個最佳表演大獎,完成了云南民族茶文化傲立世界茶文化藝術之林的“開宗立派”。
2016年開設茶舞公益培訓班、茶藝、茶道培訓班等,為愛茶者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為茶藝培訓學校做出表率!
2016年8月《茶舞之韻》微電影榮獲第四屆“中國西部國際電影節”短片類“一等獎”。
2016年9月受邀拍攝《天下茶尊~滇紅鳳慶》茶祖覲祭之“ 茶舞~茶祭 ”篇。
2016年10月22日中國首部《茶舞》由茶舞創始人付麗紅老師親自導演、編劇、主演的茶舞在昆明首演。這是第一部完整以藝術形式展現茶文化的藝術盛典。
2016年撰寫出版首部茶舞著作《茶舞》,完成了“ 茶舞 ” 藝術的立論。
2016年12月受邀到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望天樹景區參與拍攝“擁抱望天樹-感恩大自然”的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