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伙伴們如果有在追《乘風破浪的姐姐》,想必對憑“作天作地”上熱搜的伊能靜,會有頗多微詞:同樣一個組,為什么只有她因為耳返沒有聲音而抱怨,因成績不佳而大哭;同為母親,只有她想念孩子……這些僅僅是因為性格嗎?
或許是職業習慣,小編覺得拋開性格,她的身體狀況恐怕也不能忽視~大概是進入了更年期!
01
黃帝內經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中醫認為腎為五臟之本,主生殖,女子在49歲前后,腎氣漸衰,腎陰和腎陽失調不平衡,從而導致臟腑氣血不和,出現燥熱不安、徹夜難眠、甚至狂躁、閉經等表現。
而靜姐雖然勤于保養,看起來依舊年輕,可是畢竟已經52歲了,從生理上來說,身體狀態的下滑確實是不可避免。
中醫學上雖然沒有“更年期綜合征”的專有名稱,但是根據其精神憂郁、煩躁不寧、悲憂善哭、喜怒無常等表現稱之為“臟躁”。
此病名出自《金匱要略》:“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
臟躁,就是內臟功能亢奮。這亢奮,是因為陰血虧虛、營養不繼,導致臟腑機能不得不強行調動起來,以作維持。但這種病態的亢奮,肯定會帶來一些問題:潮熱多汗、激動易怒、情緒不穩定、心悸失眠、血壓不穩、月經紊亂、陰道干澀疼痛等,嚴重的還會出現多疑、神經質、悲傷欲哭等。
02
前文中提到“甘麥大棗湯主之 ”,是說出現更年期癥狀時,甘麥大棗湯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此方出自醫圣張仲景,乃千古名方。雖組方簡單、藥不似藥,但是一張驗、便、廉的好方子。不僅可用于更年期癥狀調理,平日緊張煩躁時也可以用以減壓,且不拘于男女老少,對癥即可用。
方子僅有三味藥:甘草、小麥、大棗,是一張味甘的食療方,藥雖三味,心脾并補。
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
《金匱要略》原方為: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現在建議一日劑量為:炙甘草9g,淮小麥30g,去核大棗9枚。
《本草疏證》有云:“甘草之用生、用炙確有不同,大率除邪氣,治金創、解毒,皆宜生用。緩中補虛,止渴宜炙用,消息意會之可矣。”是說生、炙甘草功效有差異,除邪解毒多用生甘草,而緩中補虛、止渴則宜用炙甘草。
之所以選擇淮小麥是因為其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腎經,屬補益藥,長于養心補脾、安神寧志;而浮小麥多用于止汗、退熱除煩、益氣,自汗盜汗者常用。
此外,甘草大棗湯對緩解焦慮情緒也很有幫助,方中三味藥都是藥食同源的,平補平瀉,可放心使用。
每個中年少女的更年期癥狀各不相同,有的很輕微,像上海的春秋一樣,體驗版的就過去了;而有的卻像海南的夏季一樣,一直都更更更。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對處于正在渡劫的中年少女們多些關心與包容,有空煮個湯喝喝吧!
PS:今天介紹了操作較為簡單的甘麥大棗湯,之后會陸續為大家更新不同更年期表現的應對方法,可以期待一下咯!